四生诚易转,五阴病难痊。
寿报虽延促,终成丘墓尘。
徒知饵六色,会当悲九泉。
复悯轮回趣,难成不坏身。
【注释】
四生:佛家指四种生命,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转”是转变的意思。
六阴:佛教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产生的六种欲念,即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
五阴病:佛教指五种烦恼,即欲染、瞋恨、愚痴、掉悔、贪心。
寿报:寿命。延促:延长或缩短。
丘墓:坟墓。尘:《庄子》外物篇有:“夫藏石室之中而听于无何先生之言,犹有所得,今也以金石之乐奏钟磬之音,虽清浊大小疾徐长短之音未尝少减,有间不及者焉。”后遂以“丘墓”喻死亡。
徒知:徒然知道。饵六色:道教谓人能吞食六气(风、火、水、土、金、木)之精,可得长生不死之道。《抱朴子·对俗》引《仙经》说:“六气和合,万物皆育,含气而生,得一气为上。”九泉:地下,死者埋葬之处。
轮回趣:轮回,佛教语,指生死循环。不坏身:佛教谓成佛之后身不受生死轮回之苦,故曰不坏身。
【赏析】
这首诗是颂六十二首中的第五十五首。诗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对于生死轮回的认识和感受。
第一句“四生诚易转”表明了四生(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的生命都很容易转变。这里的“诚易转”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转变的肯定和接受。在佛教中,四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诗人认为,无论是哪一种生命,都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都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因此,生命的转变并不是坏事,反而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第二句“五阴病难痊”则表达了对于五阴(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产生的六种欲念)病难痊的看法。这里的“五阴病”指的是佛教中的五种烦恼,即欲染、瞋恨、愚痴、掉悔、贪心。这些烦恼是人类生命中最常见的困扰,也是人类生活中最大的痛苦。诗人认为,要摆脱这些烦恼,需要修行,需要智慧,需要勇气,也需要时间。因此,五阴病难以痊愈,这是一个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过程。
第三句“寿报虽延促”表达了虽然寿命可以延长,但是生命的结束是不可避免的。这里的“寿报”指的是寿命的长度,“延促”指的是延长或缩短。诗人认为,生命的长度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尽管我们可以通过修行来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生命的结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生命的残酷性,也是生命的无情性。
第四句“终成丘墓尘”则是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这里的“丘墓”指的是坟墓,“尘”指的是尘土。诗人用了一个比喻,把生命比作坟墓,把尘土比作生命的终结。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诗人认为,一旦生命结束,就会成为尘埃,被风吹走,被雨打湿,最终消失不见。这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无奈和感慨。
第五句“徒知饵六色”表达了对于道教所说“饵六色”之说的理解。这里的“饵六色”是指道教中的六气(风、火、水、土、金、木)之精。诗人认为,这些所谓的“六色”只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并不能真正帮助人类得到长生不死之道。这种观点反映了诗人对于道教的批判和反思。
第六句“会当悲九泉”则是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死亡的悲伤之情。这里的“九泉”指的是地下,死者埋葬之处。诗人认为,死亡是人生的一大悲哀,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命运。因此,我们应该勇敢面对死亡,不应该逃避或者畏惧它。这种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最后一句“复悯轮回趣”则是再次强调了轮回的无常和痛苦。这里的“轮回”指的是轮回,一种佛教中的术语,指生死循环。诗人认为,轮回是一种永恒的过程,充满了痛苦和无常。这种观点反映了诗人对于轮回现象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四生和五阴的对比,通过对寿报和丘墓的对比,通过对饵六色和悲九泉的对比,以及对轮回和不坏身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死轮回的认识和感受。诗人认为,无论是哪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结束是不可避免的;长寿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需要勇敢面对死亡,尊重生命;轮回是一种永恒的过程,充满了痛苦和无常。这些观点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和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