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霭霭通云烟,峭壁嵯峨势分绵。
丹水流衍曲如带,风皱罗纹听管弦。
莺啼花开入禅意,掷笔台前梵呗宣。
遥想当年无遮会,纷纷散落雨花天。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所作的《硖石山》。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此山霭霭通云烟”:此句描绘了硖石山云雾缭绕、如诗如画的景象。“霭霭”形容山雾浓密,“云烟”则描绘出山峰之上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景象,给人以朦胧而神秘的美感。

  • “峭壁嵯峨势分绵”:这句描写了硖石山的险峻和雄伟。“峭壁”指的是山峰陡峭,“嵯峨”则形容山峰高耸、参差不齐,给人一种峻峭的感觉。“势分绵”则暗示着山峰的连绵不断,给人以壮观的感受。

  • “丹水流衍曲如带”:这句描绘了峡石水清澈见底,蜿蜒曲折如同彩带般流淌的景象。“丹水”可能是指山中的溪流或泉水,“衍曲如带”则形容水流蜿蜒曲折,如同一条彩色的腰带在山间流动,给人一种优美的感觉。

  • “风皱罗纹听管弦”:这句描写了峡石山在风中摇曳,仿佛有乐器的声音在耳边回荡。这里的“风皱罗纹”形象地描绘了风吹动树叶、草丛等景象,就像织布时用罗纹布料一样,层层叠叠地展开。而“听管弦”则暗示着这些自然景观仿佛在演奏美妙的音乐,让人陶醉其中。

  • “莺啼花开入禅意”:这句描绘了春天时节,莺鸟在花丛中欢唱,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莺啼”描述了鸟儿清脆悦耳的鸣叫声,“花开”则描绘了花儿绽放的美丽景色,而“入禅意”则暗示着这种美景仿佛让人置身于禅宗修行的境界之中,使人心灵得到净化。

  • “掷笔台前梵呗宣”:这句描绘了文人雅士们聚集在一起,吟诗作画、谈论佛学的情景。“掷笔”意味着放下手中的笔,专心致志地欣赏眼前的景色,“台前”则暗示着这些人都站在某个平台上欣赏美景,“梵呗宣”则指佛教经文的诵读声,表达了他们对于佛学的重视和虔诚信仰。

  • “遥想当年无遮会”:这句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某种重要事件的怀念之情。“遥想”意味着回忆过去的事情,而“当年无遮会”则是一种宗教或文化活动的集会,可能是一次重要的聚会或庆典。这句话透露出作者对那段历史的追忆和感慨。

  • “纷纷散落雨花天”:这句描绘了雨水落下时花瓣四散飘落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浪漫而又凄美的氛围。“纷纷散落”形容花瓣随风飘散的样子,“雨花天”则是将花瓣比作雨花,暗示着这场雨像花瓣一样美丽而短暂。整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硖石山的壮丽风光和历史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历史遗迹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山水之美的崇尚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