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觉妄真。
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
【注释】
偈四首 其二
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觉妄真。
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
译文:
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觉妄真。
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慧能所作的《坛经》中的一段,是禅宗“顿悟”说的经典表述。全诗共四句,每句都蕴含着深厚的禅意,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禅宗对于见、闻、觉、妄等概念的独特理解和解释。
“见闻知觉本非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知的一切都并非是某种外在的原因所致,而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本性和能力,即“当体虚玄”。这里的“虚玄”指的是一种虚无而深远的境界,强调了个体的主观性与独立性。
“当体虚玄觉妄真”,紧接着这句话,进一步阐述道:“当我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这种虚无而深远的境界时,就能超越对外界事物的执着,达到一种真正的自我。”这里所说的“当体”,就是我们应该直接面对和体验的事物本身,而不是被外在因素所束缚。
“见相不生痴爱业”,最后一句“见相不生痴爱业”则是对前面两句的具体展开。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我们不再被外界的表象所迷惑,不再产生贪恋和执着之情,那么我们就真正达到了解脱的境地。在这里,“痴爱业”指的是由于贪恋而产生的烦恼和困扰,而“见相不生”则是说,当我们不再被这些表象所迷惑时,就不再受它们的困扰。
“洞然全是释迦身”,最后一句“洞然全是释迦身”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了虚无而深远的自身本性时,我们就成为了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人。这里的“释迦身”指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形象,代表了佛教的理想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禅宗“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觉妄真”、“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等内容的阐述,表达了禅宗对于见、闻、觉、妄等概念的独特理解和解释。它强调了个体的主观性与独立性,提倡要直接面对和体验事物本身,超越对外界事物的执着,以达到一种真正的自我。同时,它也倡导了对于佛教理想境界的追求,认为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了虚无而深远的自身本性时,才能真正成为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