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此见闻非见闻,无馀声色可呈君。
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无妨分不分。
见闻觉知本非尘,识海波中自昧身。
状似碧潭波沫覆,灵王翻作客中宾。

偈四首 其一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馀声色可呈君。

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无妨分不分。

见闻觉知本非尘,识海波中自昧身。

状似碧潭波沫覆,灵王翻作客中宾。

注释:

  1. 即此:指眼前的事物或现象。见闻:指感官所接触的事物,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五阴”。
  2. 非见闻:即不是感官所能接触到的。声色:指声音和颜色,是佛教所说的六尘之一。
  3. 个中:指自己的内心世界或精神领域。若了:如果明白了。全无事:没有烦恼和杂念。
  4. 体用:指事物的本体和现象。无妨:不妨碍。分:分开。
  5. 见闻觉知:指人的感官和意识活动,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六入”。非尘:不是尘世的。识海:佛教用语,指内心的精神境界或智慧海洋。
  6. 波中:水中波纹的比喻,意指心如明镜。自昧身:自己被遮蔽了。
  7. 状似:形容好像。碧潭:清澈的池塘。波沫:水面上的涟漪。覆:覆盖。
  8. 灵王:佛教用语,指佛性或佛的智慧。翻作:反过来说成。客中宾:客人中的宾客。
    赏析:
    这首诗是佛教禅宗诗僧寒山的作品。寒山以“诗僧”而著名,他的诗多有禅意,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哲理。这是一首关于认识与体验的诗。
    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对“见闻”的理解。他认为,我们平常所接触的“见闻”,其实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它们只是我们大脑对外界的一种反应而已,并非真实存在。这种观点是对佛教“一切皆空”思想的深入阐述。
    诗人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他说,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到这一点,那么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扰时,我们就不会感到烦恼和痛苦了。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而非外界的物质享受。
    诗人还提到了“识海”这一概念。他认为,我们的内心世界如同一片汪洋大海,其中充满了各种观念和情感。然而,这些观念和情感并非都是有益的,有些甚至会遮蔽我们的智慧和洞察力。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去观察它们的本质,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诗人以一种反问的方式结束了这首诗。他问道:“如果我已经明白了这一切,那我还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引导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是否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考验和机会?
    整首诗通过对“见闻”、“内心世界”以及“认识与体验”的思考,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生活和宇宙的深刻认识和感悟。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有着深远的哲学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