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北几千里,前年又复经。
燕山云自合,胡塞草应青。
铁马喧鼙鼓,蛾眉怨锦屏。
不知羌笛曲,掩泪若为听。
【解析】
此诗为《古乐府》二十首之一。“代北”即今河北北部一带,古时北方的边地,又称“燕代”,是唐时边防重镇所在之地。诗人以燕山之云、胡塞之草、铁马之鼓等景物,勾绘边地苍凉壮阔的景象;又以羌笛之曲、蛾眉之怨、掩泪听音等情事,抒写边地将士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昔昔盐:汉乐府《古歌》名,相传为《古乐府》所采集。其辞曰:“乌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树间……啄尽复更鸣。耳可得闻不?”
①前年过代北,前年:上年。代北:指今河北北部一带。
②几千里:言边远辽阔。
③又复经:又经过了。
④云自合:燕山的云彩自然聚集。燕山:山名,在今河北北部。
⑤胡塞草应青:胡塞:指长城以北的边塞。塞:边塞。
⑥铁马喧鼙鼓:指骑于战马上的将士们正在敲着战鼓奏起军乐。
⑦蛾眉怨锦屏:蛾眉: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锦屏:用五彩丝织物做成的屏风。
⑧不知羌笛曲:不知道那来自羌族的乐曲。羌笛曲: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乐曲,多哀婉凄清。
⑨掩泪若为听:掩泪:掩饰眼泪。若为:为何。为:作。
【赏析】
本诗为《古乐府》二十首之一。据《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载:“古乐府有《古歌》二章八句,题日《古词》,后人所拟作,皆以为《古乐府》。《乐府解题》曰:‘乐府者,王者改易旧声,采被声之美,以达下情而已’。”所谓“古乐府”者,实即民歌。《古词》是一首反映征夫戍卒久戍边关的思妇之歌。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征人经过代北边关,只见千里燕山,云海茫茫,胡地草色青青,一片荒凉。“几千里”、“又复经”说明时间之久和行程之遥,表现了征人在旅途中的艰难。这两句中,“燕山”、“胡塞”等词,都点出了边关。“云自合”三字,写出了燕山云的特异之处,也写出了边关之苦寒。“胡塞草应青”一句更是把征人的愁绪与边关之苦联系起来。从这两句诗来看,此诗描写的主要是边关之景,但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边关之景的描绘上,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
接下来四句,诗人由景入情,开始写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诗中写到“铁马喧鼙鼓”,这是对边关将士们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他们身跨战马,手击战鼓,时刻准备着奔赴战场。这种紧张的生活状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士们。然而,面对这种艰苦的生活,他们的心中却充满着无尽的思念。“蛾眉怨锦屏”一句,正是这种情感的体现。这里的“蛾眉”指的是女子的眉毛,是女子美丽修长的眉形,这里借指女子。“锦屏”是指精美的屏风,这里借指闺房。“掩泪若为听”一句,则是对将士们的深情的抒发。他们之所以要掩面流泪,正是因为他们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这一句诗,既表达了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将士们对国家的忠心耿耿。
最后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羌笛曲”一句,既是对前文的回应,也是对下文的铺垫。“不知羌笛曲”一句,则直接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他们虽然身在边关,但是却不能听到家乡的音乐,只能听到羌笛之曲。这一句诗,既体现了将士们的孤独感,也体现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掩泪若为听”一句,则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全诗的收束。这句诗既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他们为国家而付出的精神。
此诗通过描写边关之景和征人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于国事的忧虑和对国家忠诚的赞美。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深沉,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