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
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
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
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沉。
三闾大夫
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
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
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
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沉。
注释:
三闾:指屈原。
三闾一去湘山老:屈原离开汨罗江后,一直被贬谪在湖南的湘山(今汨罗市境内)一带。
烟水悠悠痛古今:沅江和湘江两岸,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自古以来,多少诗人在这里抒发过他们的哀愁和悲愤。
青史:古时用竹简写书,每简穿一孔,称“青史”,故以之泛指史书。
殷鉴:指商朝末年的历史教训。
词人:诗人。
劳咏:苦吟,即苦于创作诗歌。
潜贞节:指隐逸不仕。
中流:河水的中央。这里指屈原投江的地点。
再引离骚:再次引用《楚辞·离骚》中的诗句。
微旨:微妙的含义、道理。
肯教:难道愿意。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描写屈原的佳作。全诗通过对屈原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首联“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诗人首先描述了屈原离开汨罗江后,一直被贬谪在湘山一带的情景。这里的“湘山”指的是楚国的南岳——衡山,而屈原则是楚国的忠臣。他的忠诚和正直却遭到了世人的误解和排斥,使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孤独。
颔联“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这两句诗则进一步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他认为自己的忠诚和正直就像青史一样记载在历史之中,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他为此感到痛苦和失望,于是便开始苦思冥想,寻找解脱之道。而这种苦思冥想也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楚国的历史和文化。
颈联“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描绘屈原的形象。他认为屈原虽然离开了朝廷,但他的忠诚和正直并没有消失。他在隐居期间,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格。而月亮的出现,也为他带来了一种平静和安宁。
尾联“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沉。”诗人认为,屈原的离骚之作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和微旨。他并不是简单地抱怨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至于那个渔父,他只是一个比喻,代表着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屈原并不愿意与这些人同流合污,因此他选择了隐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