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洛浮桥南渡头,天晶万里散华洲。
晴看石濑光无数,晓入寒潭浸不流。
微云一点曙烟起,南陌憧憧遍行子。
欲将此意与君论,复道秦关尚千里。

洛中晴月送殷四入关

洛河清波上浮桥,南渡头边天晶散。

天晶万里如玉盘,散落在洛河的清波之上。

清晨看石濑(石濑:水边险要之处)的阳光,千万道光华闪烁。

黎明时分进入寒潭,水波映着朝阳却不流动。

一点微云升起,曙烟袅袅,行人络绎于南陌。

想将此情与君分享,复道秦关还远千里。

译文:

洛河清波上的浮桥,南边的渡口,晴朗的天穹下,万丈银河仿佛散落的玉石一样晶莹透亮。清晨的时候站在石濑边观赏阳光,无数光芒闪耀,如同万缕金线。黎明时分走进寒冷的潭水中,水面上的倒影和真实的太阳并不相同,没有动也没有流。只有一点微云升起,曙烟袅袅,行人络绎于南陌。我想把这种情感与你分享,复道秦关还有遥远的距离。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诗中的“洛”指的是洛阳,也就是今河南洛阳。洛阳在唐代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文化发达的都市。这首诗描绘的就是诗人在洛阳城的一个清晨,看到的美丽景色。首联写景,颔联写人,颈联写景,尾联写情。

第一句“洛中晴月送殷四入关”,描写的就是洛阳的美景。洛阳在晴朗的夜晚,月光如水,照在洛河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里的“洛”指的是洛阳,也就是今河南洛阳。洛阳在唐代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文化发达的都市。这首诗描绘的就是诗人在洛阳城的一个清晨,看到的美丽景色。首联写景,颔联写人,颈联写景,尾联写情。

第二句“清洛浮桥南渡头”,描述了洛阳城的一座桥梁。洛阳在唐朝时期有“九朝古都”之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座桥梁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连接了两岸的城市生活,成为了洛阳的一大景观。诗人用“清洛浮桥”来形容这座桥梁,突出了它的美丽和宁静。同时,“南渡头”也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让人感到这座城市的生活气息。

第三句“天晶万里散华洲”,描述了洛阳的夜空。在晴朗的夜晚,天空中闪烁着无数的光芒,就像一块巨大的宝石被分成了无数小块一样,洒向大地。这些光芒汇聚成了一片灿烂的星空,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神秘。

第四句“晴看石濑光无数”,描述了洛阳城附近的一处美景——石濑。石濑是指河岸两边的石头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它既坚固又美观。在晴朗的夜晚,这些石头被月光照亮,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五句“晓入寒潭浸不流”,描述了洛阳城外的一处湖泊——寒潭。寒潭是指水温较低、水质清澈的湖泊,它常常给人一种宁静、幽深的感觉。在早晨的时候,阳光透过薄薄的雾气照射到了这个湖泊上,湖面泛起了一层淡淡的金光,显得十分美丽。同时,这个湖泊也给人一种静谧、安详的感觉,让人们忘却了城市的喧嚣和忙碌。

第六句“微云一点曙烟起”,描述了洛阳的天空。在清晨的时候,天空中飘起了一丝丝微云,它们慢慢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点。然后,这些微云开始上升并逐渐散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烟雾。这条烟雾就像是一条白色的丝带一样飘荡在天空中,给人带来了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感觉。

第七句“南陌憧憧遍行子”,描述了洛阳城的街道。洛阳是一个繁华的城市,街道两侧都是高楼大厦和各种商店。在这个繁忙的街道上,人们来来往往地走着,有的背着包匆匆忙忙地赶往工作场所,有的则悠闲地散步欣赏着城市的美丽景色。这些行人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热闹而有序的感觉。

最后一句“欲将此意与君论”,表达了作者想要与朋友交流自己对这份美景的感受的心情。他想要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朋友们进行分享和讨论,希望能够引起他们更多的思考和感悟。这是一种友谊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赞美。

整首诗以洛阳为背景,通过描绘洛阳的美景,展现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同时,这首诗也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