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兴衰曾此地,西风露泣白蘋花。
烟波浩渺空亡国,杨柳萧条有几家。
楚塞秋光晴入树,浙江残雨晚生霞。
凄凉处处渔樵路,鸟去人归山影斜。

【注释】

①六代:指南北朝时期。兴衰:指朝代的兴盛和衰落。曾:曾经。此地:此处,即这里。

②西风露泣白蘋花:西风中露水洒在白蘋花上,使花朵颤抖。蘋(píng):一种植物,叶子像荷叶而圆,浮于水面。

③亡国:亡城,失去城池的意思。

④杨柳萧条:意思是柳树萧条、凋零。

⑤楚塞秋光晴入树:指的是楚地的边界,秋天的阳光照射到树木上。

⑥浙江:指浙江潮汐的余波。残雨:未干的雨水。

⑦凄凉:悲伤凄凉。处处:到处。

⑧鸟去人归山影斜:飞鸟离去,人影归来,只有山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天空。

【译文】

六代的兴衰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西风中带着露珠的白蘋花在颤抖。

浩渺的烟波中没有一个国家了,只剩下几棵杨柳还在萧条着。

楚地边界的秋天阳光照耀着树叶,晚霞映照在浙江的余波上。

凄凉的地方到处都是渔樵之路,鸟飞走了人回来了只有山峰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天空。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晚年流寓建业时所作。诗中描写了建业的自然风光,抒发了诗人对六朝兴衰的沧桑感慨,以及对国家兴亡和个人身世的无限感伤。

全诗前四句是第一部分,描绘自然景物,以景衬情。“六代兴衰”总摄全篇,以下四句分写四个不同的景象。首联点题,“此地”,即建业,诗人自注云:“六代之都。”颔联写江边寒林萧瑟的景象,暗含着对建业的今昔兴衰之感;颈联写江边村落景象,以“晴入树”、“生霞”等词写出了夕阳映照下的江南景色;尾联写渔舟出没,樵夫归途,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

五至八句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在建业的感受。诗人面对这烟波浩渺、柳树凋零的景象,深感自己已无家可归,只好与山相依为命。诗人通过“凄”字,表达了他内心的悲凉和苦闷。

整首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间,意境高远而又深沉含蓄,充分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