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屐参差锡杖斜,衲衣交膝对天花。
瞻容悟问修持劫,似指前溪无数沙。
【题嘉祥殿南溪印禅师壁画影堂】
双屐参差,锡杖斜(印禅师在寺庙里行走,用一双木制拖鞋,手持一根拐杖,步履蹒跚。)
衲衣交膝对天花(僧人的袈裟与僧人交叠在一起),
瞻容悟问修持劫(僧人望着佛像,似乎在询问佛陀修行的劫数),
似指前溪无数沙(僧人好像指着前面溪流中的无数沙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佛教壁画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将壁画中的僧侣、佛像、山水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了壁画中的场景。诗人用“双屐参差,锡杖斜”来描绘壁画中的僧侣们行走的情景,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步伐和姿势。接着,“衲衣交膝对天花”则进一步描绘了壁画中的环境,僧人们穿着衲衣,膝盖并拢坐着,仿佛在欣赏或沉思佛像前的美景。这两句诗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
诗的第三句突然转换到诗人自己,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瞻容悟问修持劫”,这里的“瞻容”可以理解为凝视佛像的面容,而“悟问修持劫”则表达了诗人对佛陀修行历程的理解和思考。这一转变,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丰富,也更具深度。
最后一句“似指前溪无数沙”,诗人的视线再次转向了壁画中的景色。他似乎在用手指向前面的溪流,那里的沙子随着水流缓缓流淌,给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感觉。这一细节的处理,使得整首诗的画面更加完整,也更富有诗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佛教壁画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和思考。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佛教教义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