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春天与友人同游书院时所作,描述了春日书院的美景和与朋友的欢聚之情。

诗句释义:

  1. 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 “得接西园会”:有机会参加西园的聚会。西园可能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此处可能是指文人雅集。
  • “多因野性同”:因为本性相似而聚在一起。这里的“野性”指的是文人之间的性情相投和爱好相同。
  1.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 “引藤连树影”:用藤蔓牵引着树木的影子。这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藤蔓缠绕着树干和树枝,形成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同时也象征着文人的才华和学识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
  • “移石间花丛”:移动石头让花丛更加美丽。这句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也反映出文人对于自然的崇敬和保护。
  1.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 “学就晨昏外”:学习到白天和晚上。这里的“学”可以理解为学习和积累知识,而“晨昏外”则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超越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 “欢生礼乐中”:喜悦产生于礼仪和文化之中。这里的“欢”可以理解为快乐和欢乐,而“礼乐中”则指文化和礼仪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人追求的境界之一。
  1.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 “春游随墨客”:春天的时候与文人一起游玩。这里的“墨客”指的是文人墨客,是古代文学创作的主要群体,他们喜欢诗词歌赋,善于写诗作画。
  • “夜宿伴潜公”:夜晚的时候与隐居山林的高人相伴。这里的“潜公”可能是指隐士或高僧,他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隐逸生活为荣。
  1.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 “散帙灯惊燕”:放下书卷,灯光闪烁惊动了燕子。这里的“帙”是指书卷,而“灯惊燕”则形象地描绘了读书人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 “开帘月带风”:打开窗帘看月亮和风。这里的“帘”是指窗户上的布制帷幕,而“月带风”则描绘了夜晚的美丽景色,也反映了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向往。
  1.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 “朝朝在门下”:每天进出家门,与五侯(贵族)交往密切。这里的“门下”可能是指家宅或者书房,而“五侯”则是古代贵族阶层中的五个等级,代表着高贵的地位和权力。
  • “自与五侯通”:自己与五侯关系密切。这里的“自与”意味着主动与他们交往,而“五侯通”则表示他们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互相尊重和信任。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描绘春日书院美景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友情、学问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友情和学问的热爱和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墨客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