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
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
不忍六尺躯,遂作东南行。
诸侯尽食肉,壮气吞八纮。
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
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
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
努力事干谒,我心终不平。

【注释】

伯龄:指李白。不厌山,即“不厌岩”。岩,山石。不养伯龄,言其不能养育伯龄。

樵堕:《列子·黄帝》载:“楚人有涉泽而处林中者,梦行水平野,觉而喜曰:‘吾将游于名山,道不成,则已矣!’于是负剑而去。俄然感极,寤,则涕泌流沾襟;乃解佩囊,塞耳以闻。未至百里,则惑然志乱,俯窥其地,则亦犹是也。”松颠,指山巅。

禾生石上,言没有禾苗生长在石头上。六尺躯,指身体,这里指诗人的身躯。

东南行,指向东行去。

食肉诸侯,指那些吃肉的人。壮气,意气。吞八纮,吞并天下,这里泛指统治全国。

溜钝汉,比喻迟钝的人。何由通姓名,如何能够扬名显姓?

夷齐:指商末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叔齐,他们饿死在首阳山上。武王:指周武王姬发。称圣明,说周武王英明。

节义士:指屈原。枉死,冤枉而死。鸿毛轻,比喻微不足道。

干谒:向有权势的人献殷勤,以求推荐或援引。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写送别之情,情深谊长,慷慨激昂。

首联写离别之情。首联写离别时的心情。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通过“不厌山”和“山不养伯龄”来表达,既写出了友人的坚贞不移,也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之情。

颔联写景,写山高水深。诗人用“松颠”“石上”,把山水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山水之美。同时,这也象征着诗人的人生境遇。他像山中的松树一样坚韧不拔,但又像石头上的草木一样,被世人所忽视。这种境遇让他深感无奈和痛苦。

颈联写朋友远去的背影和心情。诗人用“不忍”二字,写出了他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还表现出了他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

尾联写诗人的感慨和愿望。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期望。他希望友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成为一位杰出的人物。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够为友人的事业出力,让友人的事业蒸蒸日上,取得成功。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诗人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友人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