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君封太岳,十月建行旃。
辇路开千里,寒云霁九天。
故人多侍从,二子留伊川。
河兖冰初合,关城月屡圆。
暝过荥水上,闻说郑卿贤。
材蔽行人右,名居东里先。
制岩开别业,桑柘亦依然。
待至金园侧,相将居一廛。

【注释】

  1. 圣君:指汉武帝。封太岳:封泰山。十月:指农历十月初一,为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吉日,后因称帝王即位或举行重大典礼之日为“建朝”,此诗即指封禅大典。行旃:天子仪仗中的一种旗幡。辇路:皇帝的车驾。二子:指汉武帝的两个儿子。侍从:指随从在旁的官员。伊川:地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郊。河兖冰初合:黄河与兖州一带的冰已开始融化。关城月屡圆;关门城的月亮屡次圆圆的。暝过荥水上:傍晚时经过荥水之南。郑卿贤:指西汉名臣郑崇。郑崇字文叔,荥阳人。《汉书·循吏传》说他任颖川郡长时,“治行尤异”,“以廉直著称”。材蔽行人右:才能被用作辅助大臣的工具。东里先:东方(即东乡)的首屈一指的人。制岩:指山岩。开别业:开辟自己的产业。桑柘亦依然:桑树和柘树还是像原来一样茂盛。金园:汉成帝所建的花园。侧:旁边,近处。相将居一廛:一同住在一个住宅中。廛:小宅,也指住宅。
    【赏析】
    《咏史二首》是一首咏古之作,前四句写汉武帝封泰山的故事,后八句写郑崇的贤明。诗中的典故多见古籍,但诗人用意不在陈述这些事,而在于借以抒发感慨之情,故诗虽咏古,却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全诗语言朴实,风格自然,不露斧凿的痕迹,堪称咏史佳作。
    第一首开头一句“圣君封太岳,十月建行旃”即点出主题。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秋八月,武帝东巡海上,祭祀太昊伏羲氏,又登临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封禅之后,还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这是汉武帝一生中最得意的一次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盛举。因此诗人便以此为题材,借汉代帝王封禅泰山的典故,表达了对汉武帝封禅活动的赞美之情。
    第二首开头两句写汉武帝的二子随同武帝前往泰山祭天封禅的情景。汉武帝的两个儿子,刘据、刘闳都被封为王侯。这两人跟随父亲一起到泰山去祭天,表现了他们的忠孝精神。
    第三句写汉武帝车驾所经之路,道路宽阔。汉武帝的车驾所过之处,万里无云,晴空如洗。
    第四句写随行人员很多。汉武帝身边的侍从官员很多,他们都是朝廷的重臣,所以人们都说他们是“侍从”。
    第五句写两个儿子留在家乡。汉武帝的二子留在家乡,是因为有母亲郑夫人的照顾,所以得以保全性命。
    第六句“河兖冰初合,关城月屡圆”写沿途的自然景象。“河兖”指的是黄河与兖州的交界处。“冰初合”是指黄河与兖州的交界处的冰开始融化了。关城指的是函谷关,也就是现在河南灵宝县西南的函谷关。“月屡圆”是指月亮屡次圆满如盘。
    第七句“暝过荥水上,闻说郑卿贤”写夜晚经过荥阳时的情形。荥阳是当时的都城洛阳的属县,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境内。“暝”(通“冥”)是夜深的意思。“过荥水上”是指路过荥阳城北边的荥水上。荥水的上游叫洛水,下游叫河水,两条河流交汇处叫做荥阳城,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交通要道,来往商旅车辆众多。诗人夜晚路过此地时,听到有人在谈论郑卿的贤明。郑卿即指西汉名臣郑崇。
    第八句“材蔽行人右,名居东里先”写郑崇的情况。“材蔽行人右”意思是他的才能足以遮蔽别人的耳朵。“东里先”的意思是在东方的首屈一指的人。这里指郑崇的才学非常出众。
    第九句“制岩开别业,桑柘亦依然”写郑崇在荥阳城外建造了一座别墅,并且仍然种植着桑树和柘树。这两句写的是郑崇晚年的事迹,表现了他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在。
    第十句“待至金园侧,相将居一廛”写他后来终于到了自己修建的别墅所在的金园附近,在那里住了下来,并与人共居。这里的“金园”指的是郑崇的别墅所在的地方。
    第十一句“待至金园侧,相将居一廛”是说,等到郑崇终于住进了自己的别墅所在的金园附近,并在那里与别人一起生活,住了下来,于是就有了“金园侧,相将居一廛”的句子。
    这首咏史之作语言朴实无华,风格自然朴素;它没有华丽的词藻和繁冗的描述,也没有刻意的雕琢和过分的渲染。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写法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喜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