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食肉今如此,何故常人无饱死?
子美当日称才贤,聂侯见待诚非喜。
洎乎圣意再搜求,奸臣以此欺天子。
捉月走入千丈波,忠谏便沉汨罗底。
固知天意有所存,三贤所归同一水。
过客留诗千百人,佳词绣句虚相美。
坟空饫死已传闻,千古丑声竟谁洗?
明时好古疾恶人,应以我意知终始。

【注释】

  1. 杜工部:杜甫的墓穴。
  2. 聂侯:指汉初名相张良,字子房。因张良在刘邦夺取天下时曾以计助其成功,被后人称为“智囊”。
  3. 三贤:指唐代三位名臣,即李、韩、柳三人。他们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反对腐败,但最终都遭贬谪,死非其所。
  4. 固知:本来知道。天意:上天的意图或心意。存:有所留存。
  5. 三贤所归同一水:指三贤人最终都死在一条河里,也就是汨罗江。汨罗江流经湘水和长江交汇处,屈原投江后,江中鱼虾聚集。
  6. 千古丑声:指历代人民对这三位贤人的恶评。
  7. 明:清明。好古:喜爱古代的事物或贤人。疾:憎恶。恶人:指奸邪小人。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末年诗人汪元量的《水调歌头·题杜工部坟》中的第二首。全词通过杜甫的生平事迹,揭露了统治者迫害忠良,排斥贤才,以及奸臣陷害忠谏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崇敬之情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怒。

第一句“饮酒食肉今如此”,意为现在人们饮酒吃肉,过着奢侈的生活,但杜甫生前却饱受饥饿之苦,无法饱足。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杜甫生活的艰辛和他对人民的深深关怀。

第二句“何故常人无饱死?”则是反问,为何普通人都没有吃饱而死?这一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暗示了统治者的贪婪和无能。

第三句“子美当日称才贤”,指的是杜甫当年被称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贤人,这反映了杜甫在当时的崇高地位。这句也体现了作者对杜甫才能的认可和尊重。

第四句“聂侯见待诚非喜”,是指张良被刘邦重用时,刘邦并不真心欢喜他,而是在利用他。这里通过历史典故来讽刺当时的统治者只看重个人的权势,而不关心百姓的死活。

第五句“洎乎圣意再搜求”,表示当皇帝再次寻找人才时,奸臣们却趁机欺骗皇上。这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黑暗和道德沦丧。

第六句“捉月走入千丈波”,比喻奸臣陷害忠良,使得忠良者陷入困境,如同被投入深渊一样。这里的“捉月”暗喻着奸臣的手段高明,如同捉拿月亮一般轻而易举。

第七句“忠谏便沉汨罗底”,意味着忠臣直言进谏,就会被贬谪到汨罗江底。这是对屈原的悲剧人生的概括,也是对忠诚者的警示。

第八句“固知天意有所存”,表明作者认为天意是有保存的,也就是说,虽然历史上有许多忠良之士受到迫害,但也有他们的善行和美德被世人所记住。

第九句“三贤所归同一水”,意味着三位贤人最终都死在同一条河里,也就是汨罗江。这里既表达了对三位贤人的哀悼,也暗示了他们的遭遇都是相同的。

第十句“过客留诗千百人”,表明有很多人路过此地留下了诗句,赞美这些贤人的伟大事迹。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对贤人的重视。

第十一句“佳词绣句虚相美”,表示尽管有很多美好的诗句赞美他们,但这些美丽的言辞并不能掩盖他们的真面目,也无法洗刷他们的耻辱。

第十二句“坟空饫死已传闻”,意思是墓地已经荒芜,那些饿死的人也已经成为了传说。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

最后一句“千古丑声竟谁洗”,意味着千百年来,那些被冤枉而死的人的声音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人能够为他们洗清冤屈。这既是对历史的感叹,也是对正义的追求。

整首词通过对杜甫的生平事迹和历史典故的引用,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敬仰之情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慨。同时,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现实问题的批判,展示了作者深邃的历史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