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松作花,春行日渐赊。
竹障山鸟路,藤蔓野人家。
透石飞梁下,寻云绝磴斜。
此中谁与乐,挥涕语年华。

【注释】

三泉路:山名,在今安徽歙县西南。作:创作。三月松作花:指春天里,山上长出松树和松树开花。

春行日渐赊:春天里行走一天比一天迟。赊:晚,晚些。

竹障山鸟路:竹林像屏障一样挡着山路。障:挡住。

藤曼野人家:藤蔓像小溪一样漫过山野的人家。曼:蔓延,延伸。

透石飞梁下:穿过石板桥上的飞梁。透:通过,穿过。

寻云绝磴斜:寻找着云雾缭绕的山峰上的石阶。绝:断绝,中断。

此中谁与乐:这地方能让我快乐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游历黄山时所作。诗人在游览途中,面对壮丽的自然风光,感慨良多,于是写下了这首《经三泉路作》。全诗写景生动细腻,情感深沉含蓄,语言清新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首句“三月松作花”,描绘出春天山中万物复苏的景象。诗人用“花”字来形容山上松树的繁盛,既形象又富有诗意,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第二句“春行日渐赊”,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这里的“日”指的是太阳,“渐”表示逐渐,“赊”在这里有推迟的意思,整体上形容春天的阳光渐渐变得温暖起来。

第三、四句“竹障山鸟路,藤曼野人家”,则进一步描绘了黄山的景色之美。诗人以竹为屏障,遮挡住山路,而山中的鸟儿则自由自在地飞翔;藤蔓像小溪一样漫过山野的人家,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美丽的山水画卷。

第五、六句“透石飞梁下,寻云绝磴斜”,则更具体地描述了黄山的美景。诗人通过“飞梁”和“绝磴”等词汇,形象地表现了山路的陡峭和曲折,同时让人联想到黄山的独特魅力。

最后一句“此中谁与乐”则是诗人的感慨之词。他在这里询问自己在这样的美景中能否真正感到快乐,从而表现出他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黄山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了解唐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的一扇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