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羌笛吹,愁杂豺狼□。
涕泪落如雨,肝肠痛似刀。
更深新月落,坐久明星高。
感激不遑寐,连宵思我曹。
【注释】
闻:听见;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多用竹管制作。“夜闻羌笛”指夜晚听到羌笛声。
愁杂豺狼□:比喻羌笛声凄厉悲怆,使人产生忧愁、恐惧的情绪。豺狼□,形容羌笛声的凄厉和悲怆。“□”通“嗥”,吼叫。
涕泪落如雨:泪流如雨,形容悲伤到极点的程度。
肝肠痛似刀:形容极度悲哀痛苦的心情,如同刀割一样剧烈。
更深:指深夜。新月落:新的月亮已经落下了。坐久:坐得时间很长。明星高:明亮的星星很高。
感激不遑寐:因感激而无法入睡。连宵:连夜。思我曹:思念我们这些在外的人。“我曹”代指自己和同伴们。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秋天,是一首反映战争时期边地军民生活的诗歌。诗中写诗人夜间听到羌笛声音,被那凄凉的哀怨所打动,因而触景生情,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情色彩的诗歌。全诗以夜闻羌笛起兴,接着写到听者因闻其声而产生的不同感受,然后通过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将听者的思绪引向远方,最后表达了自己和战友们共同思念故乡的情感。
首联两句写听者在深夜听到羌笛声,被其声音所打动,从而引发了诗人对这凄凉音乐的感慨,为下文的抒发打下基础。其中,“非所”表示意外或出乎意料的情况,与“夜闻羌笛”相呼应,突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夜闻羌笛”是全诗的发端,也是引发作者情感的关键所在。
颔联描绘了听者听到羌笛声后的心理活动。他们因听到这凄凉的音乐,不禁产生了忧虑、恐惧等情绪,仿佛置身于豺狼嗥叫的环境中一般。这种心理活动的描写,既表现了羌笛声的凄厉和悲怆,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现状。
颈联两句写听者在深夜里久久坐着,直到东方露出曙光,才感到疲倦,于是起身离去。这里通过写时间的推移,展现了诗人对羌笛声的持续关注和思考。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困扰。
尾联两句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具体体现。他们因羌笛声而难以入睡,甚至彻夜未眠,心中满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这首诗通过对羌笛声的描绘和对听者心理状态的刻画,展示了战争时期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它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困扰,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