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流行兮代有,下民昏垫兮时数。
命无以逃兮谅自嗟,岂将天怒。
我尹之慰恤兮,实解予之愁苦。
夫得耕兮妇得织,日出得作兮日入得息。
此固我君之忧民兮,俾我尹之来即。

注释:

河南民为河南尹某公歌

天灾流行兮代有,下民昏垫兮时数。

命无以逃兮谅自嗟,岂将天怒。

我尹之慰恤兮,实解予之愁苦。

夫得耕兮妇得织,日出得作兮日入得息。

此固我君之忧民兮,俾我尹之来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通过描述百姓的生活状况和对尹公的感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当政者的不满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诗的开头两句“天灾流行兮代有,下民昏垫兮时数。”描述了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百姓生活困苦的现状。这里用了“天灾流行”和“昏垫”两个关键词,强调了灾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以及百姓的困境。

接下来的两句“命无以逃兮谅自嗟,岂将天怒。”表达了百姓们在面对灾难时的无奈和悲伤。他们无法逃避命运,只能感叹命运的不公。这里也使用了“命无以逃”、“谅自嗟”和“岂将天怒”等关键词,进一步强调了百姓们的困境和无助感。

诗转向描述尹公的行为:“我尹之慰恤兮,实解予之愁苦。”这里用“慰恤”和“解”两个关键词,表达了尹公对百姓的关怀和支持。他不仅安慰百姓,还帮助他们解除了忧愁和痛苦。这里的表达方式既赞美了尹公的仁爱之心,也为下文的赞扬尹公做好了铺垫。

诗人描述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夫得耕兮妇得织,日出得作兮日入得息。”这里描绘了农民和妇女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白天耕种,晚上纺织,每天都能按时休息。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体现了诗人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

诗人再次表达了对尹公的赞美:“此固我君之忧民兮,俾我尹之来即。”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尹公的重要性,他认为尹公是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体制的期望,即政府应该关心民生,为民造福。

这首诗通过描绘河南民的生活状况和对尹公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政府的期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