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师远自燉煌至,艺行兼通释与儒。
还似法兰与上国,仍论博望献新图。
已闻□陇春长在,更说河湟草不枯。
郡去五天多少地,丕腾得见雪山无。
奉赠河西真法师
栖白诗作,赞颂西域法门
知师远自燉煌至,艺行兼通释与儒。
还似法兰与上国,仍论博望献新图。
已闻陇春长在,更说河湟草不枯。郡去五天多少地,丕腾得见雪山无。
诗句释义
- “知师远自燉煌至”:描述法师来自遥远的敦煌,强调了其地理位置的遥远和对佛法的虔诚求取。
- “艺行兼通释与儒”:指出这位法师不仅精通佛教教义,也深谙儒家经典,展现了他的广博学识。
- “还似法兰与上国”:比喻这位法师的修行与教化,如同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法兰(即波斯)一样,传播着佛法,影响了周边国家。
- “仍论博望献新图”:借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形容法师为佛法贡献新思想或实践。
- “已闻陇春长在”:表达对于关中地区春天依旧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的怀念,同时寓意佛法常青,不受时间变迁的影响。
- “更说河湟草不枯”:提到青海地区的草原,强调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佛法的力量都能使其生机勃勃。
- “郡去五天多少地”:使用夸张手法,形容距离遥远,但法师依然能够亲自到访,表达了对法师的敬仰之情。
- “丕腾得见雪山无”:表示虽然身处偏远之地,却能见到巍峨的雪山,象征着佛法的崇高和坚定。
译文注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栖白所作,赞美一位远自敦煌而来的法师,他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具有深厚的佛法修养。诗中提到法师像古代的法兰和上国使者般传播佛法,并继续探索新的教义和实践。此外,诗歌还表达了对于关中以及青海地区春天美景的怀念,以及对法师不畏长途跋涉、亲临现场的敬佩。通过这些描绘,诗人传达出对佛法的信仰和对远方法师的尊敬。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遥远法师的描绘,展示了佛法跨越山川、越过国界的魅力。诗中的隐喻“法兰与上国”、“博望献新图”等,不仅形象地描述了法师的影响力,也暗喻了佛法的传播如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一样深远和持久。诗人通过这种宏观的视角,强调了佛法不仅是个人的修行,更是对整个世界的贡献。
背景与创作意图
此诗可能是在某种宗教或文化场合中创作的,旨在赞扬一位远道而来的法师。通过赞美他的学问和修行,表达了对佛法及其传播者的尊重。这首诗也可能是为了激励或启发那些致力于佛法传播的人,强调无论路途多远,坚持信仰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佛法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伟大力量。诗人通过赞美法师的修行和成就,强调了佛法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