鹡鸰中峰近,高奇古人遗。
常欲乞此地,养松挂藤丝。
昨闻双旌出,一川花满时。
恨无翔云步,远赴关山期。
跻险与谁赏,折芳应自怡。
遥知忘归趣,喜得春景迟。
已见郢人唱,新题石门诗。
奉酬袁使君高春游鹡鸰峰兰若见怀
【注释】:
奉:拜。酬:答谢。奉,敬词,表示恭敬地接受对方送来的东西;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过曹,曹文公不礼;文公于是辞曹而之楚,求成于陈、蔡、郑之间,许归重耳于晋。后重耳如曹,自宫以待之;文公闻其贤,乃妻以嬴氏,生子叫圉。故《左传》称“重耳”。
袁州,今属江西。使君: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
鹡鸰(jílíng )峰:即东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为庐山的主峰,相传有黄鸟鸣集,故名。
兰若:佛教语,指僧舍。这里指山中寺院,即东林寺。汉末,佛徒在庐山开凿石窟,依山造屋,结茅为庵,称为“兰若”,后遂成为山间僧院之名。
高奇古人遗:指杜甫诗中常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意思是说,文章的才气和品格往往被命运所抛弃,而那些奸邪邪恶之徒却常常利用人们的弱点和缺陷来谋取自己的利益。这里是指杜甫认为自己的诗才和品格被命运抛弃了。
乞:请求。养松挂藤丝:意为在山林间种植松树和藤蔓,以保持生态平衡和净化空气。
昨闻双旌出:昨天听闻朝廷派来了两位官员来视察。双旌出,指的是朝廷派出的两位官员前来视察。旌,旗杆上飘扬着的旗子,这里用作动词,指派人前来视察。
一川花满时:整个山谷里都开满了鲜花。
恨无翔云步,远赴关山期:我多么希望能像一只飞翔的云一样自由地行走,远离这遥远的关山之期。
跻险与谁赏:攀登险峻之处,又能与谁一同欣赏呢?
折芳应自怡:采摘芬芳的花朵应该能够让自己感到愉悦。
遥知忘归趣,喜得春景迟:远远地知道人们已经忘记了归乡的乐趣,很高兴春天的景色来得比较晚一些。
已见郢人唱,新题石门诗:我已经听到了郢人唱起新的诗句,那是一首关于石门的诗歌。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题是“奉酬”,即作答之意。前四句写诗人游览东山的情景,后六句写诗人对东山的感慨。
首联“鹡鸰中峰近,高奇古人遗”两句,点出了这首诗所描写的对象——东山。东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为庐山的主峰,相传有黄鸟鸣集,故名。此联的意思是:东山就在我们身边,它高耸入云,奇特非凡,就像古人所留下的遗迹一样。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东山描绘成一个具有生命和个性的存在,使其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颔联“常欲乞此地,养松挂藤丝”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东山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常欲”表明了诗人对东山的喜爱之情,而“乞地”、“养松挂藤丝”则揭示了诗人的生活方式。他渴望在这里居住下来,享受山林之间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他也在努力维护着东山的自然生态和生态环境,如同一位守护者一样坚守着这片土地。
颈联“昨闻双旌出,一川花满时”两句,则转向描述了诗人听到的消息。朝廷派来了两位官员来视察东山。这里的“双旌”指的是朝廷的仪仗队,而“花满时”则形象地描绘了整个山谷都被鲜花覆盖的景象。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朝廷派来的官员们的欢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东山的美丽风光。
尾联“恨无翔云步,远赴关山期”两句,则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他希望自己能够像一只飞翔的云朵一样自由地行走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远离那遥远的关山之期。这里的“恨”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无奈,而“远赴关山期”则暗示了他对于远方的向往和追求。
全诗通过对东山美景的描绘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反思来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他既赞美了东山的美丽风光和神奇魅力,又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和远方的深深向往之情。这种情感既有个人的独特性也有普遍性,因此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