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里城花发时,锦囊高下照坤维。
虽妆蜀国三秋色,难入豳风七月诗。

【注释】

蜀都:成都。芙蓉花:成都城上种植的荷花,又称蓉花,因形似芙蓉而得名。四十里:指成都至城上的距离。锦囊、坤维:指成都城的城墙。

豳风(bīn fēng):《诗经》中的一首诗,是西周初期的作品。七月诗:《诗经·国风》中“七月”篇。

【译文】

四十里的成都城上,荷花盛开时,锦囊照映在高低起伏的城上。虽然妆点着蜀国的三秋色,但很难成为豳风所描写的七月诗。

【赏析】

本诗首句“四十里城花发时”,写成都城上花开的盛况。“四十里”言其远,“城花发时”言其近,一近一远,相映成趣。次句“锦囊高下照坤维”,写锦官城上荷花开放的景象。锦官城为成都古称,此用唐人诗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锦官城上荷花开时,犹如“锦囊”,照见“坤维”,故有“锦绣文章”之誉。第三句“虽妆蜀国三秋色”,写成都城上荷花的艳丽和美丽。诗人不说它“装点”,而说它“妆饰”,是因为荷花本身已美如画图;又因为成都地处南方,气候温暖,所以这里的荷花能持续绽放三秋。最后一句“难入豳风七月诗”,写成都荷花之美,难以进入“豳风”的范畴。“豳风七月诗”即《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一篇,诗中写到七月天气炎热,人们乘凉避暑的情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七月”篇是一首反映夏末农事活动的民歌,表现了当时人民艰苦劳动的生活情景。诗人用意在此,以成都城中荷花开放的季节与“豳风”所写七月的时节不同,说明成都荷花的美是无法进入《诗经》所写七月诗篇的。

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描绘了成都荷花开放的盛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