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终焉处,游人得得过。
𣝡深黄狖小,地暖白云多。
孔圣嗟大谬,玄宗争奈何。
空馀岘山色,千古共嵯峨。

孟子终焉处,游人得得过。 𣝡深黄狖小,地暖白云多。 孔圣嗟大谬,玄宗争奈何。 空馀岘山色,千古共嵯峨。

【解析】

首两句:描述了孟子的旧居,是孟子去世后,人们可以前往参观的地方。”孟子终焉处”意味着这里曾是孟子安息的地方。”游人得得过”表达了虽然人们可以游览,但并非随意可来,而是有特定的目的和条件,体现出对孟子故居的尊重。

三句:描绘了鹿门山的自然风光。“𣝡深黄狖小”中的“𣝡”可能指代山林中的一种动物,而“深黄”“狖小”则形容了山林的色彩和动物的形态,展现了一种幽静而又孤独的氛围。同时,“地暖白云多”则进一步描绘了鹿门山四季如春,云淡风轻的美景。

四句:提到孔子对此地的态度。“孔圣嗟大谬”表明孔子对此地的看法并不认同,认为这里存在某种错误或误解。“玄宗争奈何”则暗示皇帝对此地的态度也颇为复杂,难以做出明确判断。

五、六句:诗人感慨于此,感叹时间的流逝,无法改变历史的事实,只能留下永恒的记忆。“空余岘山色”,意指虽然岘山依然存在,但是其景色已经无法再与过去相比。“千古共嵯峨”,则是说这片土地与山峦将永远被后人铭记,成为永恒的象征。

【鉴赏】

此诗以鹿门山为背景,通过描述孟子墓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对此地的不同看法,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化和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首二句点明了孟子墓的位置,并引出了接下来的叙述。接着通过“深黄狖小”和“地暖白云多”等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鹿门山的自然风貌。然而,对于孔子和玄宗的态度,诗人并未直接表露,而是通过含蓄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最后一句“空馀岘山色,千古共嵯峨”,更是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巧妙地融为一体,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