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峰之半,先生好在么。
卷帘当大瀑,常恨不如他。
杉罅龙涎溢,潭㘭石发多。
吾皇搜草泽,争奈谢安何。

诗句译文:在匡山的半山腰有一座白石峰,先生喜欢这个地方吗?卷帘当大瀑,常恨不如他。杉罅龙涎溢,潭坳石发多。吾皇搜草泽,争奈谢安何。见说面前峰,寻常醉亦登。雨余多菌出,烧甚古崖崩。觅句曾冲虎,耕田半为僧。闻名多岁也,常恨不飞腾。 注释:白石峰:位于匡山顶部,因岩石洁白如玉石而得名。先生:对隐者或高僧的尊称。卷帘:指推开窗户观看瀑布的情景。大瀑:形容瀑布水流之大且声势浩大。常恨:常常遗憾、后悔之意。杉罅:杉树缝隙,指松柏间空隙。龙涎:一种珍贵的香树脂,产自南洋群岛。潭坳:深水潭边。石发多:石头生长得很多。吾皇:指帝王,这里泛指皇帝。搜:搜寻。草泽:原指乡野间的田野,此处指山林。争奈:怎奈、无奈。谢安: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其深沉的才华和儒雅的气质著称。见说:据说、听人说。面前峰:眼前的山峰。寻常醉亦登:常常醉酒也要攀登此峰。雨余多菌出,烧甚古崖崩:雨后多出新鲜蘑菇,烧焦的大崖崩塌。觅句曾冲虎,耕田半为僧:曾经冒着危险寻找诗句,后来半成为僧人。闻名多岁也,常恨不飞腾:因名声远播而感到惭愧。 赏析:首联“白石峰之半,先生好在么”通过描绘匡山的景色和诗人与先生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先生的喜爱和敬仰之情。颔联“卷帘当大瀑,常恨不如他”通过描写瀑布的场景,展现了匡山的自然美景和诗人的感慨。颈联“杉罅龙涎溢,潭坳石发多”,进一步描绘了匡山的奇特景观和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尾联“吾皇搜草泽,争奈谢安何”则反映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怀匡山》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一首五言绝句作品。下面将详细展开这首诗:

  1. 基本信息
  • 作者:贯休(832年—913年),字德隐,婺州兰溪人。唐朝末年的诗僧和画家,俗姓姜,其一生游历广泛,曾任钱镠及成汭的侍诏,晚年定居南岳。
  • 诗题:这首诗题为《怀匡山》,全诗共两首。第一首主要描述了在匡山的所见所得,第二首则是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挣扎。
  1. 诗词原文
    白石峰之半,先生好在么。
    卷帘当大瀑,常恨不如他。
    杉罅龙涎溢,潭坳石发多。
    吾皇搜草泽,争奈谢安何。
    见说面前峰,寻常醉亦登。
    雨余多菌出,烧甚古崖崩。
    觅句曾冲虎,耕田半为僧。
    闻名多岁也,常恨不飞腾。

  2. 诗意解析

  • 白石峰之半,先生好在么:诗人站在白石峰的半山腰向先生问好,表达对先生的敬意和友好。
  • 卷帘当大瀑,常恨不如他:描述了匡山上的瀑布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瀑布宏伟气势的赞叹和自己与之相比的遗憾。
  • 杉罅龙涎溢,潭坳石发多:描绘了匡山独特的自然景观,杉树缝隙中流淌着珍贵的香树脂,深水的潭边石头生长得繁茂。
  • 吾皇搜草泽,争奈谢安何: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但同时也感到无奈,因为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
  • 见说面前峰,寻常醉亦登:诗人听说匡山顶部的山峰景色宜人,即使是喝醉酒也要攀登。
  • 雨余多菌出,烧甚古崖崩:描绘了匡山雨后的景致,新鲜蘑菇破土而出,古老山崖崩塌的场景生动而富有诗意。
  • 觅句曾冲虎,耕田半为僧:诗人曾冒险寻找诗句,最终选择成为一名僧侣,这反映了他对诗歌创作的执着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态度。
  • 闻名多岁也,常恨不飞腾:虽然名声远扬,但诗人仍然感到自己的抱负未能实现,内心充满遗憾。

这首《怀匡山》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对匡山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贯休展现了自己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和对自由境界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