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轻白云白,不与风雨会。莫见守羊儿,或是初平辈。
人生非日月,光辉岂常在。一荣与一辱,古今常相对。
君不见于公门,子孙好冠盖。
【注释】
白云:喻指浮云。守羊儿:喻指守羊者。初平:汉末人,曾与张角起兵,后投降曹操。冠盖:指官宦的冠冕和车盖。于公门:在官府门前。
【赏析】
此诗为《古意》九首之一。《古意》是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内容多写男女情爱、离别相思等,多以五言为主,间或杂有七言。此诗为五言古诗。
“莫轻白云白”,诗人以白云比贤士。白云洁白,高洁无瑕,所以诗人称誉白云为贤士。但白云飘浮不定,不会像贤士一样坚持自己的操行,不会像贤士一样不随波逐流,不会像贤士一样不趋炎附势。因此说“莫轻白云白”。
“不与风雨会”,诗人以风云比喻时运。风云变化莫测,变幻无常,所以诗人称述风云为时运。然而风云变幻无常,有时晴空万里,有时乌云密布,有时狂风暴雨。因此说“不与风雨会”。
“莫见守羊儿,或是初平辈”,诗人以守羊儿比守官之人。守官之人要时刻警惕,谨防有人前来偷盗羊群。因此说“莫见守羊儿”。而守羊儿又往往是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没有太多的世故经验。因此说“或是初平辈”。
“人生非日月,光辉岂常在”,诗人以日月比喻贤士。日月虽然光明照耀大地,但却不是长久不变的。因此说“人生非日月”。同样的道理,贤士也并非永恒不变的,他们也会有衰老、死亡的时候。因此说“光辉岂常在”。
“一荣与一辱,古今常相对”,诗人以荣辱比喻贤与不肖。一个人如果一生荣耀一时,必然要遭受耻辱一世,反之亦然。因此说“一荣与一辱”。而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凡是历史上曾经荣耀一时的人,最后都遭受了耻辱,而那些曾被历史所唾弃的庸碌之辈,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说“古今常相对”。
“君不见于公门,子孙好冠盖”,这是全诗的最后一句,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用反问的语气指出世人只见到一些官员们光鲜亮丽的外表,却没有看到他们背后真正的面目。那些官宦子弟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甚至不惜背叛祖宗家业。因此说“子孙好冠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