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苏州昆山佛殿中,金城柱上有二龙。老僧相传道是僧繇手,寻常入海共龙斗。
又闻蜀国玉局观有孙遇迹,蟠屈身长八十尺。游人争看不敢近,头觑寒泉万丈碧。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玉局观”的意境。然后根据题目所给的诗句进行分析,注意从意象、修辞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我见苏州昆山佛殿中,金城柱上有二龙”,诗人看到苏州昆山的佛殿上雕刻有两条盘绕的金色龙,这两条龙在佛教文化中象征着祥瑞和吉祥;“老僧相传道是僧繇手,寻常入海共龙斗。”传说这两条龙是东晋著名画家王维的师傅张僧繇的作品,这两句诗交代了龙的来源。诗人由龙引出了王维的师傅,也暗示了画龙的高手,为下文写画龙做了铺垫。
“又闻蜀国玉局观有孙遇迹”,诗人听说在蜀国蜀山之南有位擅长画龙的孙遇,他的作品被刻在玉局观的柱子上。“玉局观”即玉局山,位于四川成都市西北,山上有玉局观,是成都著名的道教胜地,山上建有玉皇阁。“蟠屈身长八十尺”,“蟠”同“盘”,“屈身”指盘曲的身体;“身长八十尺”形容龙体修长,姿态优美。“游人争看不敢近”,因为这幅画实在太精彩,所以引来了很多人争相前来观赏,却不敢靠得太近,怕惊扰了画中的龙,表现出人们对龙的敬畏之情。“头觑寒泉万丈碧”写的是孙遇画龙的姿态,他站在高处,俯视着脚下的泉水,泉水清澈透明,仿佛与龙的眼睛一样明亮,写出了龙眼的灵动与生机。
【答案】
译文:我见过苏州昆山的佛殿上雕有一对金龙,那是东晋王维的师傅张僧繇的手笔。听说蜀国玉局山南面有一幅画龙的佳作,那龙
盘旋曲折,身长约八尺,真是美极了!游人争先恐后地去欣赏它,但都不敢靠得太近,生怕惊走了画中的龙。
赏析:
此诗首句开门见山,点出“玉局观”。“玉局”二字点明了玉局山的名称,而“观”字则表明这是一处道观。第二句以一“见”字收束全诗,并引出了后面的内容。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而来。“金城”指佛殿,“金龙”指画上的龙。作者由“见”引出“闻”,说这龙不是别人所能为之,而是东晋著名画家张僧繇(僧繇)的手笔。张僧繇曾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上,神妙无比,后人传为佳话。此处诗人用其典故来赞美孙遇画龙的艺术成就。
五至六句紧承第四句而来。前句承接上文的“画龙”,说明画中有龙。后句则写人们争相前来观赏的情景。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写人,既表现了画工的技艺,也反映了人们的敬仰之情。
七句承接第六句而言。“蟠屈”指盘旋曲折,“身长八十尺”形容画上的龙身长而曲折。这两句写龙之姿态。
最后两句紧承第七句而来。前一句写游人围观,不敢靠得太近,后一句写远看画中的龙眼睛像寒泉那样明亮。这两联写龙的眼睛,既突出了画龙艺术的高超,也烘托了画龙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