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袂向江头,朝宗势未休。
何人乘桂楫,之子过扬州。
飒飒翘沙雁,漂漂逐浪鸥。
欲知离别恨,半是泪和流。

【注释】

掺袂:撩起衣袂。江头:指送别的地点,即江边。朝宗:向朝廷述职。何人:谁。乘:驾驶。桂楫:用桂花装饰的船桨。之子:他的儿子。扬州:这里泛指东府,即州郡长官的官舍所在地。飒飒:雁群飞过的声音。翘沙:沙洲。漂漂:随波逐流的样子。欲知:想表示。半是:大半。泪和流:形容离别时的伤心痛苦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送别德林郎的深情厚谊,以及他临别的依依不舍和无限感慨。前四句写送别时的情景,后四句抒写离别的悲慨。全诗写得婉转缠绵,情意深长,感人至深。

首句中的“掺袂”二字,写出友人离去时的情景,诗人目送友人离去,手撩袂角,依依不舍,情意绵绵。接着两句“朝宗势未休”,点明送别之地为江头。“朝宗”,即朝见皇帝的意思。此处用一典。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记载,汉武帝曾派使者到各地察访贤能之士,主父偃在被荐举时,就对汉武帝说:“我像一只大鸟一样,早晨飞到东方,晚上飞到西方,飞来飞去,没有固定的归宿。”汉武帝听了很高兴,就问:“那先生打算到哪里去?”主父偃回答说:“我想飞往南方去。”后来主父偃果然到了吴国,吴王很赏识他,任他为主父为相,并让他制定法令。这里的“朝宗”就是指赴京朝见皇帝。

“朝宗”之后,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由天而地,由江而舟,从江头一直写到江中、江岸、沙洲、江水。“何人乘桂楫,之子过扬州”二句是写景兼点题。“乘桂楫”,用晋代周处的故事。《晋书·周处传》:“处少时凶强,为乡里所患,是后南游吴越,得宝剑,重之,自谓能却百敌;积年不复与人为仇。越中大侠严子濑谓曰:‘此铁非凡铁也,以汝神力,当无敌于天下!然一千克铁,当千钧金,奈何轻弃之?’语毕,处即辟易,跪拜其下,备陈其事,子濑大喜,以为上客。”周处的这把剑就是传说中的“龙泉”剑。“之子”,即他的子孙。“之子”,指德林郎。这两句意思是说,有谁能驾着桂木做的船桨,乘风破浪来到扬州呢?“之子”既指德林郎,又含有羡慕之意,暗含自己不能同去的遗憾。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暗示了德林郎的才华出众,前程远大,同时也表达了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

“飒飒翘沙雁,漂漂逐浪鸥”,这是对景抒情。“翘沙”即沙洲,这里指江边的沙洲。“漂漂”即随风飘荡的样子,这里借喻德林郎乘船顺流而下。两句的意思是说,大雁高翔沙洲,白鸥追逐波浪,它们都是趁着江水的流水而远行。这里用大雁、白鸥比喻德林郎乘舟远去的情状,生动活泼而意境清雅。这两句诗通过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一种离别的气氛,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德林郎一路平安的美好祝愿。

“欲知离别恨,半是泪和流”,是全诗的警策,也是结句妙笔。“欲知”即想知道、要了解。“半”字作估计语气用,意为一半一半。“泪和流”,泪水与江水交融在一起流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要想知道离别时心中充满的怨恨有多少,那就请看眼泪吧。这一句是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情。“欲知”两字照应题目“送德林郎中学士赴东府”,使诗句首尾呼应,结构谨严。最后两句诗是全诗的关键,它不仅写出了诗人的惜别之情,而且表现出他对德林郎前程似锦的殷切期望。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情景相生,虚实相融,想象丰富而新奇。全篇以实写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如“掺袂”一词,既是写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又暗示了诗人的惜别之意。又如写大雁、白鸥顺风而逝的情景,实际上也隐含了诗人对德林郎顺利升迁的美好祝愿。此外,诗歌还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如“朝宗”、“朝见皇帝”、“乘桂楫”、“乘风破浪”等,这些典故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