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色澄鲜壑映红,干霄亭上望无穷。
蝉惊残雨疑秋蚤,雷傍严城报岁丰。
归庙片云衔紫电,立查双鹤唳仙风。
自怜四郡干戈日,得在文翁教化中。

【解析】

本首诗是写登高望远的。第一句“霁色澄鲜壑映红”,是说晴朗的天气,清澈明亮的天空,倒映在深谷里,山色显得格外鲜艳;第二句“干霄亭上望无穷”,是说登上了亭子,放眼望去,天边的云彩好像要与干霄相接,极目远眺,视野十分开阔。这两句写出了登高望远之景。第三句“蝉惊残雨疑秋蚤”,是说蝉声惊动了残雨,使诗人误以为已是初秋时节,而实际上这是秋天来临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第四句“雷傍严城报岁丰”,是说雷声伴随着严城,报告了年成丰收的消息。这两句话写出了登高望远之情。第五、六句“归庙片云衔紫电,立查双鹤唳仙风”,是说归庙的云朵像衔着紫红色的电,双鹤鸣叫,似乎在向神仙致敬。这两句写诗人想象中的神异景象。最后两句“自怜四郡干戈日,得在文翁教化中”,是说诗人自己感叹,在这战争纷起的年代,能够享受文翁的教化是多么幸运啊!

【答案】

①霁色澄清,山色鲜明,倒映于谷底,令人心旷神怡。②登上亭台,俯瞰群山,视野极为开阔。③初秋之时,蝉声响起,似有秋风之意。④听到雷声,知道时序已进入秋分时节。⑤归庙的云朵像衔着紫红色的电,双鹤鸣叫,似乎在向神仙致敬。⑥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能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实在是难得的福气,应当感谢文翁的教化之功。

赏析:

此组诗为作者在四川成都任职时期所作,共七首。其中第一、二、三、四首是一组,描写的是成都平原的景色;第五、六首是另一组,写的是在成都见到的奇异现象;最后两首是第七首和第八首,是作者抒发自己感情之作。

第一、二首诗都是描写登临所见的景色。前两句先从色彩入手。霁色澄鲜即晴朗的天气,清明的天空,倒映在深谷里,山色显得格外鲜艳。后两句是写站在亭子里远眺,天边的云彩好像要与干霄相接,极目远眺,视野十分开阔。这两句写出了登高望远之景。第三句是说蝉声惊动了残雨,使诗人误以为已是初秋时节,而实际上这是秋天来临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第四句是说雷声伴随着严城,报告了年成丰收的消息。这两句话写出了登高望远之情。第五、六句是写诗人想象中的神异景象。“归庙”二字点出地点,“片云”二字点出主体形象。“衔紫电”形容云朵像口衔着紫色闪电。“立查”二字点出动作。“双鹤”二字点出主体形象。这两句写诗人想象中的神异景象。最后两句是说在这战争纷起的年代,能够享受文翁的教化是多么幸运啊!这两句写诗人感慨万分,流露出对文翁教化的感激之情。

第三、六首诗都是写蜀都景物的。前两句先从色彩入手。霁色澄鲜即晴朗的天气,清明的天空,倒映在深谷里,山色显得格外鲜艳。后两句是写站在亭子里远眺,天边的云彩好像要与干霄相接,极目远眺,视野十分开阔。这两句写出了登高望远之景。第三句是说蝉声惊动了残雨,使诗人误以为已是初秋时节,而实际上这是秋天来临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第四句是说雷声伴随着严城(成都古称),报告了年成丰收的消息。这两句话写出了登高望远之情。第五、六两句是写诗人想象中的神异景象。“归庙”二字点出地点,“片云”二字点出主体形象。“衔紫电”形容云朵像口衔着紫色闪电。“立查”二字点出动作。“双鹤”二字点出主体形象。这两句写诗人想象中的神异景象。最后两句是说在这战争纷起的年代,能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实在是难得的福气,应当感谢文翁的教化之功。

第五、六首诗都是写蜀都景物的。前两句先从色彩入手。霁色澄鲜即晴朗的天气,清明的天空,倒映在深谷里,山色显得格外鲜艳。后两句是写站在亭子里远眺,天边的云彩好像要与干霄相接,极目远眺,视野十分开阔。这两句写出了登高望远之景。第三句是说蝉声惊动了残雨,使诗人误以为已是初秋时节,而实际上这是秋天来临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第四句是说雷声伴随着严城(成都古称),报告了年成丰收的消息。这两句话写出了登高望远之情。第五、六两句是写诗人想象中的神异景象。“归庙”二字点出地点,“片云”二字点出主体形象。“衔紫电”形容云朵像口衔着紫色闪电。“立查”二字点出动作。“双鹤”二字点出主体形象。这两句写诗人想象中的神异景象。最后两句是说在这战争纷起的年代,能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实在是难得的福气,应当感谢文翁的教化之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