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环绕滁州都是山。它向西南的诸峰,林壑尤其美,远远望去郁然深秀的是琅琊山。从山间小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而流泻出两峰之间的是酿泉。山路上回环曲折,有座亭子耸立在泉水上,这就是醉翁亭。建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亭起名的是太守自己。太守和宾客在这里饮酒,喝得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为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山水的乐趣,在心里寄托着它,寄托在酒里。
至于太阳出来的时候树林中的雾气散开,云彩聚拢的时候山谷间的光线昏暗,光明与黑暗的变化,这是山中的早晚之景。野花开放散发出幽香,美丽的树木茂盛生长着浓密的树荫,风霜清高洁净,水流下来石头露出水面来,这是山中的四季之景。早上前往那里,傍晚返回那里,四季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
至于背上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着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弯背提携,来往不绝,这是滁州人出游的情景。靠近溪边捕鱼,溪水很深鱼儿肥美,酿泉的水酿制了酒,泉水芳香而酒清冽,山中的食物野菜,杂乱地摆在外面,这是太守宴饮的情景。宴会畅饮的快乐,不是丝乐不是竹乐,射箭的人射中目标,下围棋的人获胜,酒杯交错,站起来坐下喧哗大笑的是众位宾客欢乐。满头白发的老人,颓然地坐在那里,这是太守喝醉了。
【注释】
环滁:环绕滁州。
西南:指滁州的西边。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望之)望它,它显得茂盛而又秀丽。(琅琊)地名,在滁南。
酿泉:在琅琊县西北二十里。
翼然:形容亭子高高的样子。
太守:指欧阳修,他曾任滁州知州。
四时:一年中的四个季节。
朝:早晨、上午。
暮:傍晚、晚上。
四时之景:四季的景致、风光。
乐:快乐。
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的人在道路上唱歌。
行者休于树:行走的人们靠在树上休息。(“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
伛偻提携:驼背弯腰,手提肩扛,比喻往来不断。
滁人游:指滁州的百姓出游。
临溪:靠近溪边。
渔:钓鱼。
苍颜白发:形容头发花白,脸色灰暗的样子。
颓然:颓丧的样子。
【赏析】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文章以作者被贬为滁州知州后重修醉翁亭为背景,通过对醉翁亭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生活的情感。全文可分为五部分:开头点题,概述醉翁亭的位置;中间写醉翁亭周围的自然景物以及游客的活动;后四段写醉翁亭及其四周的景色之美;最后写醉翁之心,即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享受。整篇文章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喜爱及对大自然美的颂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