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注释】
乐毅(约前315—前279),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他主张联合抗秦,对秦国的侵略,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后因被诬告谋反而自杀。论:议论。燕国、齐国:战国时两个强国。兵强相吞:指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岂独在(在我):难道只有我燕国和齐国吗?我燕国和齐国都曾遭受过其他国家的侵犯,所以用“岂独”表示否定。城:这里指被攻的国家。急攻:猛烈进攻。可灭此而后食:消灭了敌人,才能得到胜利果实。食:同“逸”,指休憩。鸣呼:叹息声词。王:称王。审所处:审慎对待自己的位置。无使两失焉:不要使自己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为天下笑:被天下人耻笑。
【赏析】
本文是一篇论述文章,作者以燕、齐两国为例,论证了“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的论点。全文语言简练,逻辑严密,说理透彻。
本文首先提出“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的观点,接着用“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作为开端,点明主题,然后以燕国和齐国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燕国和齐国都是战国时的大国,都曾被其他诸侯国侵占过,但是后来都能战胜敌国,成为霸主。因此,如果燕国和齐国想称王的话,就应当称王;如果不称王的话,就应当审慎地对待自己的位置,不要使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否则就会被天下人所耻笑。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形式。第一句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句以“当战国时”作过渡,说明自己的主张不是孤立的,然后列举燕国、齐国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要称王就要称王;如果不称王,就应当谨慎对待自己的位置。这种结构形式紧凑,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同时,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有特点。它既运用了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又有生动形象的描绘,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化、形象化。如“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而为天下笑也。”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的感慨之情,又把道理说得非常明白;“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这段话,既说明了作者的主张不是偶然产生的,又指出了自己的主张符合客观形势的需要。此外,文章还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富有气势、感染力。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既有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又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是古代散文作品中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