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诗句】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
【译文】
了解自己有帝王的才能却去称王的人是三位古代君王(夏朝的禹、商朝的帝甲和周代的文王)。了解自己没有帝王的能力却去争霸天下的人是五位古代霸主(姜尚、姬重耳、管仲、苏秦和张仪)。有人议论说:“想要称王却没有成,但最后还能称霸。”唉,如果齐桓公、晋文公能够按照商汤、武王的功业行事,他们连求得自身生存都来不及,又怎么能实现称霸的愿望呢?
【赏析】
此诗通过对比几位古代君王和霸主的行为与结果,表达了“知时知人”的重要性。诗中的君王们因为自知有称王的能力,所以能够成功;而有些君王或霸主虽然知道不能成功,但却仍然选择了称霸的道路,最终导致了失败。这反映了一个道理: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来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范蠡和留侯作为历史上的人物,他们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范蠡明白自己有称王的能力,但却选择了帮助勾践成为一位明君,而不是自己去争夺王位。而留侯则在刘邦和项羽之间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劝谏皇帝放弃攻打项羽,而是趁机东归,从而为自己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这些例子都表明了在面对不同的选择时,要有自知之明,根据情况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