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诸葛亮论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逐句释义:曹操死后,他的子丕即位为帝。在这个时候,可以通过计谋来打败他。为什么呢?曹操在临死时,把权力交给了儿子丕,没有不提醒他要小心的。但是丕和植最终互相残害,他们的父子兄弟甚至成为敌仇关系,更何况能够获得天下英雄的心呢!这是可以利用他们内部的纷争,只需要花费几十万金,就可以使他们的大臣和亲族相互残杀。然后发动进攻,这就像汉高祖消灭项羽一样。诸葛亮既不能保全他的诚信,使天下人归顺;又不能运用他的才智策略,斩断曹氏的手脚。难怪他多次出征却屡屡失败!
所以敌人内部有可以被我们利用的裂痕而不加以利用,这就是商汤、周武王行事的大义。这不是他们做事的方法出了问题,而是错失了时机。这是仁人君子的大问题。吕温以为孔明继承桓温、灵帝之后,不可以强迫百姓思念汉朝,想要让他们向天下宣布:“曹氏对我有利我就要侍奉他,有害我就要诛杀他。”不知道蜀国与魏国,果真有大过之处吗?如果没有大过之处,又不可能侍奉魏王。那天下人怎么肯空口白话来动他们呢?唉!这些都是书生们的议论,可以说但不可实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