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共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这首诗是诸葛亮对曹操和刘备的评论。他首先分析了曹操和刘备在夺取天下时的不同方式,并指出曹操用仁义的方式取得了天下,而刘备则以忠信的方式来赢得人心。接着,他又比较了曹操和刘备在对待刘璋的问题上的差异,认为刘备没有像曹操那样残忍地对待刘璋。最后,他总结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刘备虽然失去了天下义士的心,但他仍然能够治理好军队,成为仁义之师,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这首诗中的关键词语包括: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等。这些词语都是用来形容三国时期的不同政治策略和人物特点的。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曹操和刘备的政治手段的分析,揭示了他们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刘备的赞赏之情,认为刘备虽然在政治上失败了,但在人民心中仍有很高的声望。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道理性,因为刘备能够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任何一位成功的领导者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