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当时,我的儿子子由(苏辙)正好在济南,听说后就作了这首诗,并且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做“超然”。
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以此来表明我没有什么可去的地方而不高兴,是因为我在事物之外游玩。
赏析:
《超然台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全文通过对超然台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文章开篇,作者通过描绘自己在超然台所见所感,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与思考。接着,作者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他认为,人生在世,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和权力。因此,他在文章中强调了“游于物外”的思想,即要跳出物质世界的限制,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独立。
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通过对超然台的详细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他指出,官场生活充满了名利和虚伪,让人感到疲惫不堪。相比之下,田园生活则更加宁静、美好,能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和自然的魅力。因此,他决定辞去官职,回到家乡过上田园生活。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和决心。他认为,无论是在官场还是田园,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界的纷扰和诱惑所干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超然台记》这篇文章通过对超然台的描写和自己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它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更是一篇富有哲理和启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