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潮州韩文公庙碑》赏析
潮州韩文公庙,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圣地,在苏轼的笔下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这篇碑文不仅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更深刻描绘了潮州人民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深厚感情和无限敬仰。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这里,韩愈以犀利的目光批判了人性的复杂和虚伪。苏轼则用“精诚”这一关键字,强调了人的意志和努力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包括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他通过韩愈的故事,传达了一种信念:只要坚持正直和诚实,就能够超越自然法则的限制。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韩愈在这里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智慧虽然可以欺骗权贵,但无法取悦于普通百姓;力量虽可征服世界,却无法撼动人心。苏轼对此予以赞同,但他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人民的接受和信任,这种力量是任何权势都无法剥夺的。
“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这一句更是深刻地揭示了韩愈的伟大之处——他的德政和影响力超越了个人的地位。尽管韩愈曾因政治斗争而遭受不测,但他的思想却在民间流传百世,成为人们信仰的一部分。这种超越时代的精神,是苏轼所推崇和赞扬的。
潮州的人们对韩愈的崇敬之情,不仅仅体现在对他文字的崇拜上,更体现在对他的人格和理想的追求上。他们不仅在每年的水旱疾疫时向韩愈祷告以求平安,甚至在潮州的土地上为他修建新庙,体现了他对这位伟大智者的无尽怀念和深厚情感。这些行为,不仅是对知识的尊重,更是对道德和理想的坚守。
《潮州韩文公庙碑》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知识和理想的崇高追求。这篇文章是对韩愈精神的一种传承,也是对后世的一种启迪。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学问、真正的智慧,以及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