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

日喻:比喻,借喻的意思。

昔者:过去。

以声律取士:指科举考试以诗赋、经义等文词的音韵格律为标准,来选择官吏。

杂学而不志于道:指不专心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而只是追求功名利禄。

今者:现在。

以经术取士:指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的内容。

务学:致力于学习,专攻一门学问。

渤海吴君彦律:即吴彦律,字彦律,是渤海人。

有志于学者也:有志向,有追求的人。

方求举于礼部:正在寻求被举荐参加吏部考试。

作《日喻》:创作了《日喻》一文。

【赏析】

这首诗是吴彦律在科举中应礼部试时所作的《日喻》,通过对比古代和当代的科举制度及其考生的不同态度来表达作者的观点。

首句“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用反问的方式指出,过去科举考试只看重文辞音韵格律,考生们并不专注于儒家经典,只是为了取得功名利禄而学习,他们没有真正的追求。

“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两句则直接点明了现在的科举制度与以往有所不同:现在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要求考生们专心致志地研究儒家经典,追求儒家的道德观念。但同时强调,虽然有了这些改变,考生们仍然不是真正地追求儒家经典,而是更关注如何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和地位。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一句,点出了文章的主人公——渤海的吴彦律,他是一个有着追求的人,正在寻求被举荐参加吏部考试的机会。

整篇《日喻》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科举制度比作太阳,将古代考生比作只顾着追逐太阳而不顾其本质(即“志于道”)的人;而当今的考生则是在追求太阳的同时,忽略了自己的本质(即“务学”),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现象的批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