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州多半夏,采自鹊山阳。
累累圆且白,千里远寄将。
新妇初解包,诸子喜若狂。
皆云已法制,无滑可以尝。
大儿强占据,端坐斥四旁。
次女出其腋,一攫已半亡。
须臾被辛螫,弃馀不复藏。
竞以手扪舌,啼噪满中堂。
父至笑且惊,亟使啖以姜。
中宵方稍定,久此灯烛光。
大钧播万物,不择窳与良。
虎掌出深谷,鸢头蔽高冈。
春草善杀鱼,野葛挽人肠。
各以类自播,敢问孰主张。
水玉名虽佳,神农录之方。
其外则皎洁,其中慕坚刚。
奈何蕴毒性,入口有所伤。
老兄好服食,似此亦可防。
急难我辈事,感惕成此章。
注释:
常父寄半夏 ——《诗经·齐风》有《七月》一篇,其中写到“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可知古人在夏天时食用瓜果。而“常父”则可能指一位父亲。“半夏”则是一味中药,具有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多咳嗽、胸闷呕吐等症状。
齐州多半夏,采自鹊山阳。——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位于齐国的都城之下。“鹊山阳”,可能是当地的地名,也可能是对一种植物的别称。
累累圆且白,千里远寄将。——这里的“累累”形容半夏果实繁多、饱满。“圆且白”则是对其形状和颜色的描绘,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千里”则暗示了这种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周期之长。
新妇初解包,诸子喜若狂。——新婚的妻子刚刚打开包裹,家中的其他孩子们就欣喜若狂地欢呼雀跃。
皆云已法制,无滑可以尝。——这里可能是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如何加工这种植物的方法,不再需要担心其有毒的部分了。
大儿强占据,端坐斥四旁。——大儿子勇敢地占据了整个房间,然后端坐在四周。
次女出其腋,一攫已半亡。——二女儿突然从袖子里伸出一只手,一下子就抓住了半块半夏。
须臾被辛螫,弃馀不复藏。——过了一会儿,她被半夏的刺激所伤,于是不再隐藏起来。
竞以手扪舌,啼噪满中堂。——全家人纷纷用手去摸自己的舌头,然后大声吵闹着。
父至笑且惊,亟使啖以姜。——父亲听到了这一切后,先是笑了又感到震惊,急忙让儿子吃些姜来缓解。
中宵方稍定,久此灯烛光。——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直到第二天清晨,才稍微平静下来。这段时间里,他们一直点亮着灯笼和蜡烛。
大钧播万物,不择窳与良。——就像大钧(古代的一种工具,用来播种)播撒万物那样,大自然也毫不偏袒地将各种事物孕育出来。
虎掌出深谷,鸢头蔽高冈。——像一只老虎的爪子一样从深深的山谷中探出,或者像一只鹰的头部遮挡着高山上的高地。
春草善杀鱼,野葛挽人肠。——春天的草地容易滋生蚊子,而野葛则能够缠绕住人的肠道。
各以类自播,敢问孰主张。——每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那么谁才是真正的主导呢?
水玉名虽佳,神农录之方。——虽然水玉(即茯苓)的名字听起来很美,但它实际上是由神农氏记录下来的一种药材。
其外则皎洁,其中慕坚刚。——虽然外表看起来洁白如玉,但内部却蕴含着坚韧和刚毅的品质。
奈何蕴毒性,入口有所伤。——然而它的毒性却让人难以避免,一旦入口就会造成伤害。
老兄好服食,似此亦可防。——哥哥喜欢服用这些药材,看来我们也可以效仿他的做法进行预防。
急难我辈事,感惕成此章。——在紧急困难的时刻,我们也需要像诗中的主人公们那样,保持警惕和清醒头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寓言体的小品文,通过描绘一家人的生活琐事来表达作者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理解。全诗以“常父寄半夏”为引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变化。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将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诗人还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又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