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槐半黄,行客车马动。
扬鞭望都城,壮气不可控。
朝廷新改科,诗赋斥无用。
君能通古书,义理善折衷。
先锋陈典谟,后骑出歌贡。
以兹趋大敌,坐可图百中。
青春闻喜处,醉弁宫花重。
去矣当自强,勿作思归梦。
【注释】
送董监部:赠别董监。
西风:秋风,借指时令。
槐半黄:秋末,槐树已半黄。
行客车马动:形容车马行动的声响。
扬鞭:挥鞭。
望都城:望见京城。
壮气:豪迈之气。
朝廷:指朝廷中。
改科:改变科举制度。
义理:道理。善折衷:善于折中。
典谟:典章制度。陈:陈述。
歌贡:献诗进贡。
以兹:因此。
趋大敌:奔赴强大的敌人。
坐可图百中:坐着就能击中目标(意指能立军功)。
青春闻喜处:青春时节,喜庆之事多。
醉弁宫花重:酒醉头上的冠饰上插满了宫花。
去矣:走了,要离去了。当自强:应当自己努力。
勿作思归梦:不要做思念故土归家的梦。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诗,写送友人董监部赴任。前四句是描写送别的情景,后八句是勉励他为国立功。全诗语言朴实,格调高昂,情调悲壮,富有鼓舞士气的作用。
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与地点。“西风”句写时值秋末,秋风萧瑟,树叶半黄。这正与下文的“槐半黄”相照应,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也为下句送别作了气氛上的烘托。“行客车马动”一句,既写出了车马行走的声响,也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扬鞭”,是说挥鞭驱马,表示送别之意;“望都城”,则表明送行之地是京城长安。“壮气不可控”,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对友人的期望。
以下八句都是勉励友人。这里,作者把希望寄托在友人身上,鼓励他在新的朝廷制度下发挥才能,为国家作出贡献。“朝廷新改科”,即朝廷改变了科举制度,作者用反语,说明科举制度已经腐朽落后,必须改革。“君能通古书,义理善折衷”两句,进一步勉励董监部要熟悉古代文献,善于权衡古今利弊,以便更好地为朝廷服务。“先锋陈典谟”,是说他将要担任一个官职,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后骑出歌贡”,是说其他官员也会向他学习,向他进献诗歌。“以兹趋大敌,坐可图百中”,意思是说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对付强敌,一旦成功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青春闻喜处”,是说青年时期就应该有所作为;“醉弁宫花重”。这是说酒醉头上的冠饰上插满了宫花,意味着他将会取得辉煌成就;“去矣当自强,勿作思归梦”,“去矣”二字,是说他已经要走了;而“当自强”三字,则是对他寄予厚望。最后两句,更是直接鼓励他为国家建功立业。“勿作思归梦”,是说不要做怀念家乡、不愿为国效力的梦。
这首诗的语言简明通俗,直抒胸臆,不加修饰,但感情充沛真挚,慷慨激昂。诗中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西风槐半黄”中的“半黄”,是极言其早;“壮气不可控”中的“不可控”,是从反面衬托友人的豪放精神等等。这些都使诗歌显得更加鲜明生动,更耐人咀嚼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