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云容高,惨惨日色薄。
此时驾君车,去意不可缚。
鸣蝉送凄切,白露催摇落。
山城更海上,触目添萧索。

【赏析】

此诗作于唐僖宗乾符四年,即公元877年。诗人在黄巢攻陷长安后,避乱江南,途经山城(今安徽和县),有感而作。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押仄声韵,读来如一气呵成。“谒”字起兴,“援笔书此”四句,写眼前所见所感,为第一段;“鸣蝉送凄切,白露催摇落”四句,写时序变迁,自然景物,为第二段;“山城更海上,触目添萧索”四句,抒写忧国伤时的情怀,为第三段。首段写景,次段叙事,末段抒情。

开头两句“蔼蔼佳气满吴宫,云间羽盖去匆匆”,是说,那飘渺的云雾仿佛给吴王宫殿增添了几分仙气,只见他乘坐着高高的彩凤之车,飞驰而去,留下一片空荡荡的回望。这一句以“蔼蔼”、“去匆匆”等词烘托出一种缥缈、虚无的气氛。

中间三句“此时驾君车,去意不可缚”,是说,我此时正在为你驾车,你却无法挽留。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去不得”与“可去得”的矛盾心理,将离别的惆怅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第四句“呜蝉送凄切,白露催摇落”,是说,这时正值深秋时节,蝉声哀切,凉露滴落,万物摇落而入冬。这句诗既写出了时令之变,也暗含诗人对国家衰败的忧虑。

第五句“山城更海上,触目添萧索”是说,山城更在海上,放眼望去一片荒凉。这一句既是实写,又暗寓对国事之忧。

最后二句“故人若见问,为说旧山川”,是说自己如果见到了朋友,一定要告诉他这些旧时的山川风物。这里诗人以答友人相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关心与牵挂。

整首诗语言清新明快、朴素无华、含蓄蕴藉,意境优美而深远。全诗虽没有直接表达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或对朝廷的忠谏,但却处处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注释】

蔼蔼:形容云气浓密的样子。

佳气:美好的气息。

羽盖:古代帝王车上用鸟羽装饰的车盖。

云间:云中。

凄切:声音哀伤。

摇落:凋零、衰落。

萧索:寂寞冷落,萧条荒凉。

故人:老朋友。

山川:山河湖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