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夜已寂,一雁度云端。
汀洲亦可止,何不怯霜寒。
岂非防暗祸,惊矫失自安。
孤音诉明月,天高路漫漫。
以鹑置怀袖,比汝乏羽翰。
蒙恩傍温暖,岂念宵征难。
【解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借“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孤独、寂寞、忧国忧民的情感。全篇以雁自比,寄寓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空城夜已寂”“一雁度云端”,首二句写景抒情。“空城夜已寂”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一雁度云端”则描绘出诗人在月下独自仰望天空的情景。
第三四句“汀洲亦可止,何不怯霜寒”,写诗人的感慨,诗人说:“大雁可以栖息在江边的小洲上,为何还要害怕寒冷呢?”这两句话表现了诗人的无奈和悲凉。
第五六句“岂非防暗祸,惊矫失自安。”写诗人的担忧,诗人说:“难道我担心的是暗害吗?是因为我害怕惊吓到君王!”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并表现出对君主的担忧。
第七八句“孤音诉明月,天高路漫漫。”写诗人的哀怨之情,“孤音”指鸿雁哀鸣的声音,“明月”指明亮的月亮,诗人通过鸿雁的哀鸣来表达自己的悲苦之情。
尾联“以鹑置怀袖,比汝乏羽翰。”用对比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以鹑”指的是鹌鹑,“比汝”是指你,“乏羽翰”指缺乏翅膀。诗人说自己就像鹌鹑一样被安置在袖子里,没有翅膀自由飞翔;而你的羽毛又薄又软,无法展翅高飞。
这首诗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如“天高路漫漫”中的“天高”比喻了政治黑暗,道路险恶,“路漫漫”则暗示了路途的遥远和艰难,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愁绪。另外,诗人在结尾处用“蒙恩傍温暖,岂念宵征难。”表达了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心怀天下百姓的情怀。
【答案】
(1)空城夜已寂,一雁度云端。
(2)汀洲亦可止,何不怯霜寒。
(3)岂非防暗祸,惊矫失自安。
(4)孤音诉明月,天高路漫漫。
(5)以鹑置怀袖,比汝乏羽翰。
(6)蒙恩傍温暖,岂念宵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