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马汴河西,从此游帝乡。
瞻言驿堠短,喜及春日长。
碧瓦映茅茨,人烟密相望。
刍茭足供马,亦有酒可尝。
旁观波澜起,万柁攒舟航。
一跌性命已,岂惟肌骨伤。
不如榆柳堤,中路稳腾骧。
去家渐及旬,犹走淮楚疆。
却视故山隐,忽在天一方。
东轩复难到,兰芷媚幽香。
驰光不可留,游女已采桑。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在途中思念故乡的情景。首联点明地点,颔联写沿途所见景物,颈联写所思之人,尾联抒发离别之情。
“发虹县”,起兴。
驱马汴河西,从此游帝乡。
驱马向西走,从今以后要远行。汴河是黄河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的宁强县,东流入河南,然后注入淮河。此诗起句写自己由西向东走。汴河西就是黄河之西,也就是长安、洛阳一带。从此,诗人将要去游览帝乡长安,即京都所在地了。诗人由汴河出发,一路上驰骋于广袤原野之上,心情是愉快的。
瞻言驿堠短,喜及春日长。
看到驿站,距离就很短;喜闻春日将到,时间过得很快。“瞻言”指看到驿站的瞭望楼。“短”,形容距离近。“喜及春日长”,“春日”指春天到来,春天来了,时间就过得快。
碧瓦映茅茨,人烟密相望。
碧瓦红砖,茅草盖顶的小屋点缀其间,炊烟袅袅升起,人烟稠密。这两句写旅途所见。诗人看到远处有座小房子,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茅屋。他不禁想起了家中的亲人。“人烟”,指行人和人家。“茅茨”,指茅草屋顶。“碧瓦”是说屋顶是用绿色琉璃瓦覆盖的。“映”,照耀。“茅茨”与“碧瓦”,色彩相对。
刍茭足供马,亦有酒可尝。
喂牲口用的青草充足,还有酒可以喝。这两句是说,旅途虽然劳顿,但供给很充足。“刍茭”,喂牲口用的青草。“茭”是禾本科的一种植物。“酒”,指美酒。“足供”、“亦”都是表示充分的意思。《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毛传》:“置彼周行,行道也。”《笺》:“谓行者之道也。”郑玄笺:“行者之道,谓道路旁之田庐也。”“茭”在这里也是“茭”菜的意思。
旁观波澜起,万柁攒舟航。
侧耳倾听,波涛汹涌,船只往来不绝。这两句是说,在岸边观看江上水势浩大、船只往来如梭的景象,心中感到十分兴奋。“波澜起”,指江上的波浪。“万柁”,众多的船头。“攒”通“攒”字,聚集的意思。“舵”,船前进的方向控制装置。“万柁攒舟航”,是说众多的船头聚集在江面上。
一跌性命已,岂惟肌骨伤!
一旦船翻人落水,连生命都保不住了,怎能仅使身体受伤呢?这两句是说,一旦船沉人落水,不仅生命危险到了极点,就连全身都受了伤,真是惨不忍睹。
不如榆柳堤,中路稳腾骧。
与其这样受折磨,不如去榆树和柳树成排的长堤上走一走,那是多么安全舒适啊!“榆柳堤”,指河岸两旁长着榆树和柳树的道路。“中路”,中间的路上或路中。“腾骧”,飞腾疾驰的样子。
去家渐及旬,犹走淮楚疆。
离家已经走了十几天了,仍然还在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徘徊不定。“旬”,十天为一旬。这两句意思是说,离家已经走了十来天,但仍然还在淮河和长江流域之间,没有到达目的地。
却视故山隐,忽在天一方。
回望家乡时,那熟悉的山峰不见了,它突然隐没在天的一边。这两句是说,回望家乡时,那熟悉的山峰消失了,仿佛一下子出现在天边那么遥远的地方。“忽在天一方”中的“一方”是指天边的一角。这里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东轩复难到,兰芷媚幽香。
东边的庭院再也不能回去了,那里的兰花散发着迷人的香气。“东轩”,指东边的小院。“兰芷”,一种香草名。“媚”,这里指香气迷人。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由于种种原因,再也见不到故乡了,只能遥望着东边的庭院。“兰芷”指兰花和杜衡。这两种植物都是香草,古人认为它们具有辟邪的作用。这两句是说自己不能回到家乡,只能遥望着美丽的庭院,闻到兰花的香气,感到无比地愉快和满足。
驰光不可留,游女已采桑。
时光流逝不能挽留,美丽的姑娘们已经开始采桑了。这两句是说,时光不能停留,姑娘们已经开始采桑了。这里的“光”,比喻时光、年华。《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郄(隙),忽然而已。”陆德明释文引郭象云:“驹,白而小者;郄,隙也。白驹之过郄,喻岁月迅疾也。”这两句是说,时光匆匆流逝,不能留下任何痕迹,美好的姑娘们已经开始采桑了。
每句七个字,共六百八十九个字。整首诗以第一二句起兴,接着用四组句子描绘了一幅幅旅途中的美好景象。最后四句又回到起兴的句子上,以归结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