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岂不乐有父母,囚岂不乐有室家。
公行劫掠自取死,迫于穷饿情非它。
腥膻所得能几许,哭入东市肩相摩。
呜呼法令难力救,囚乎囚乎奈若何。
【注释】
- 悯:哀怜,同情。
- 有:拥有。
- 公行劫掠自取死:公然抢劫,自己招致杀身之祸。
- 迫于穷饿情非它:迫于贫穷饥饿,没有别的选择。
- 腥膻:指血腥、肉腥。
- 东市:长安城东面设立的市场,是刑场。
- 呜呼:悲叹声。
- 奈若何:奈何,没有办法。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全诗通过描写被逼无奈、无家可归的囚徒们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百姓的罪恶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首句“囚岂不乐有父母”,作者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囚禁的人难道不渴望拥有自己的父母吗?这里表面上在问囚徒们为何要忍受苦难,实际上却是在表达对囚徒们的同情,他们因为贫困或罪行被囚禁,却仍渴望亲情和家庭的温暖。这种对比使得作者对囚徒的同情更加深刻。
接下来的两句“公行劫掠自取死,迫于穷饿情非它。”则进一步揭示了导致囚徒悲剧的根本原因。这些被逼迫至走投无路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抢劫。这不仅是对他们的惩罚,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控诉。
第三句“腥膻所得能几许”,进一步描绘了囚徒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生活在充满血腥和肉腥味的环境中,这种生活条件让他们难以生存,只能被迫走上抢劫的道路。这两句诗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囚徒的同情和关怀。
最后一句“呜呼法令难力救,囚乎囚乎奈若何。”则是对整个事件的总结和反思。虽然法律和法令试图保护人们免受伤害,但当这些力量无法改变现状时,人们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囚徒们的同情,也反映出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社会的批判。
这首诗通过对囚徒生活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合理现象的批评。同时,它也反映了唐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