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有遗偈,难以声音求。
石击乃有光,是名为火不。
丝从何处来,认著从茧抽。
竹本由根生,根外又何由。
匏开即为勺,针屈即为钩。
土地水火风,合为一浮沤。
革易固不常,沩山水牯牛。
木性无荣谢,古今春复秋。
【注释】
又奉项元师:又来拜见项元师。又,再一次;奉,拜见。
金刚有遗偈:金刚经中有一首无名的偈文。偈,即韵文,诗歌。
难以声音求:用声音是无法寻找到它的。
石击乃有光:石头被敲打时会发出光芒。
是名为火不:这叫做火,而不是其他。
丝从何处来:蚕丝是怎么来的?
认著从茧抽:人们认识它是由蚕茧中抽出来的。
竹本由根生,根外又何由:竹子本来是从根部生长的,那根部之外的是什么呢?
匏(páo)开即为勺:匏瓜剖开之后就是勺子的形状。
针屈即为钩:针如果弯曲了就能成为钩子。
土地水火风,合为一浮沤:天地之间的一切,都可以看作是水、火、风、地等元素相互作用的泡沫。
革易固不常:皮革虽然坚硬但也是经常变化的。
沩山水牯牛:沩山的水和牯牛,都是自然界的事物。
木性无荣谢:木头的性质是不会随着岁月的变化而有荣枯之变的。
古今春复秋: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在,春天和秋天都是交替出现的。
【赏析】
此诗是诗人与友人项元师的酬唱之作。首四句写金刚经中的偈文,以“难以声音求”作总领,说明其奥义不在言辞之中。后八句则通过形象的描述,把佛家关于因缘果报的道理,说得十分透彻。末四句是总结全篇的话。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比兴象征的方法,以“火不”喻“火”,以“土”喻“水”,以“木”喻“火”,以“水”喻“土”,以“风”喻“水”,“土”喻“木”。这种比兴象征的方法,使诗歌的思想内容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