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棘分三径,猿猱结四邻。
茂林修竹地,枕石漱流人。
看雨支藤杖,迎风卸葛巾。
我来怀愧甚,衣上有红尘。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全诗的内容,然后结合注释和题目要求,分析诗句的含义。“枳棘分三径,猿猱结四邻。”“枳棘”是两种植物名,这里借指荆棘丛生的地方;“三径”是古时候的一种道路等级名,指小径、小路;“猿猱”是猴子的一种,这里借指山中猴群;“四邻”是周围邻居,这里借指山林中的居民。诗人说荆棘丛生的小路被分成了三条,而周围的山林里居住着许多猿猴。
“茂林修竹地,枕石漱流人”。“茂林”是茂盛的树林,“修竹”也是竹子的意思;“地”是地方、处所的意思,这里借指山林深处;“枕”,以……为枕头;“漱”,漱洗。“漱流”,即濯足、濯足洗尘垢。诗人说在山林深处,他常常把头枕在大石头上,用清流来洗脚,使自己远离尘世的烦恼。
“看雨支藤杖,迎风卸葛巾。”“看雨”“迎风”是说下雨时撑着藤杖观赏风景,迎风时卸下葛巾享受清凉。“支”,是支撑的意思;“葛巾”是指一种用葛布做的头巾,用来擦汗或遮阳。诗人说在山林中,经常看到下雨,于是他便拿着藤杖欣赏风景;又因为风大,他便把头巾取下擦拭额头上的汗水。
“我来怀愧甚,衣上有红尘。“我来到这个地方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的衣服上有灰尘。“来”,是来到的意思;“愧”,是惭愧的意思;“衣上有红尘”,意思是衣服上沾满了尘埃。诗人说来到这里感到非常的惭愧,因为他的衣服上沾满了红尘,也就是尘土。
【答案】
《书隐者壁》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五言绝句,此诗写隐者的生活情趣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前两句描绘隐居生活环境之幽美,后两句写隐者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慕名利。
首句“枳棘分三径,猿猱结四邻。”写隐居之地环境幽僻。枳棘,泛指灌木丛生之地。三径:晋代陶潜曾筑室于庐山下,环植松柏,凿山为田。种果菜于庭,穿土为井,引泉水自井而出,故其居称为东皋公宅。后人遂以东皋比隐士之居。
次句“猿猱结四邻”。写隐者四周有山林环绕。猿猱:猿和猕猴,常攀援树木,善于爬升。这两句写出了隐者所处的自然环境,表现了隐者远离城市喧嚣,寄情山水的闲适心境。
颈联“茂林修竹地,枕石漱流人。”写隐者的居处。茂林修竹:茂密的树林和高耸入云的竹子。枕石:把头枕在岩石上。漱流:洗脚水声。这两句写隐者在山林中过着清静闲适的生活。
尾联“看雨支藤杖,迎风卸葛巾。”写隐者的活动。看雨:观看雨景。支藤杖:手拿藤杖。葛巾:用葛布做成的头巾。这两句写隐者喜欢欣赏自然景色,喜欢在山林之间漫步游玩。
末联“我来怀愧甚,衣上有红尘。”写隐者的内心感受。我来:我到这里来做客。怀愧:心里感到惭愧。衣上有红尘:衣服上沾满了尘土。这两句写隐者到山林之中,心情复杂。一方面感到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另一方面也觉得自己非常惭愧。自己来到山林之中,却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反而给山林添上了一点灰尘,这是非常不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