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翣离三殿,箫笳接两都。
尧殂如考妣,禹葬省人徒。
岂并游韶石,应同去鼎湖。
愁闻下竹使,海外走哀符。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幡翣离三殿
  • 文同在描述仁宗皇帝逝世的场景时,使用“幡翣”来描绘皇城之中的气氛。幡是古代帝王或贵族丧事中用以招魂的旗帜,而翣则是一种摇动时能产生风声的器具,常用来驱邪避凶。这里的“幡翣离三殿”意味着皇帝的灵柩离开了庄严的皇宫,暗示了皇帝离世的哀荣和肃穆。
  1. 箫笳接两都
  • 继续描写皇帝的丧事仪式,“箫笳”指吹奏箫与笳的音乐,箫为长竹管乐器,笳为短竹管乐器,两者合用可模拟自然界的声音,用于送别。“接两都”则指的是从京城到陵墓的途中。这表达了皇帝的灵车经过京城和通往陵地的道路,象征着皇家对皇帝的尊崇以及对他离去的悼念。
  1. 尧殂如考妣
  • 在这里,“尧殂”是指唐尧之死,而“考妣”则是对已故父母亲人的称法。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强调了皇帝去世时的悲痛之情,如同失去了至亲一般,表达了对皇帝的深厚哀悼和敬仰。
  1. 禹葬省人徒
  • “禹葬”指的是大禹治水后被安葬于会稽山的九疑,这里特指皇帝的安放之地。“省人徒”则可能指的是随葬人员或工匠的减少,反映了皇帝葬礼的规模和庄重。诗人通过这种细节的描述,展现了朝廷对皇帝逝世的重视和尊重。
  1. 岂并游韶石
  • “韶石”通常指的是韶乐石碑,是古代音乐表演的重要场所,代表着音乐艺术的高度成就。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皇帝的逝世让音乐艺术失去了一位杰出的代表,同时也反映出音乐艺术在皇帝逝世时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其才华的缅怀和尊敬。
  1. 应同去鼎湖
  • “鼎湖”是传说中的神仙居住之处,此处用来象征皇帝的归宿或长生不老之地。诗人通过将皇帝的离去与神话传说相联系,表达了对皇帝超凡脱俗、永恒不朽的祝愿和敬仰。
  1. 愁闻下竹使
  • “下竹使”可能是负责运输竹子或其他物品的小官名,这里可能指的是因皇帝去世而感到忧愁的人们。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传达了皇帝逝世给朝廷官员和百姓带来的悲伤和失落感。
  1. 海外走哀符
  • “海外”通常指的是遥远的海外地区,这里可能指的是远离家乡、远赴陵墓的人群。“哀符”指的是哀悼的标志或符号,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强调了皇帝逝世给人们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人们对他的怀念和追思。
  1. 赏析
  • 整首诗通过对皇帝葬礼的场景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历史的尊重。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特点,即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社会责任感的结合。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尧和禹的行为,进一步突出了皇帝逝世时的庄严和哀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