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斧从来到此稀,为撩疏密绕藩篱。
已繁不用饶新笋,纵碍何妨惜旧枝。
风外清音闻曲阁,月中寒影下方池。
想公日在琅玕径,正是棠阴讼少时。
以下是对这首诗“和吴龙图韵五首·二色芙蓉”的逐句释义、译文、注释以及赏析:
- 诗句解读:
- 斤斧从来到此稀,为撩疏密绕藩篱。:“斤斧”可能指修剪或雕刻工具,这里暗示了自然的未被破坏的状态。“疏密绕藩篱”意味着自然景物之间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不被人为干预所破坏。
- 已繁不用饶新笋,纵碍何妨惜旧枝。:“已繁”指的是已经长满了,不需要再增加新的笋;“纵碍”则表示即使有阻碍也不需担忧。这里的表达是对自然生长的赞美,强调尊重自然规律。
- 风外清音闻曲阁,月中寒影下方池。:“风外”和“月中”分别代表风声和月光,“曲阁”和“方池”则暗示了某种安静的场所。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通过自然元素来表达内心的宁静。
- 想公日在琅玕径,正是棠阴讼少时。:“想公日”指的是某个人或某事,“琅玕径”可能是指一条小路或者路径,“棠阴”则是一种树荫,常用来形容阴凉的地方。这句话似乎在描述一个美好的环境,可能是某人散步或思考的地方。
- 译文注释:
- 斤斧从来到此稀,为撩疏密绕藩篱。:修剪工具(斤斧)从未这样稀少地使用过,它是用来保持自然景观的平衡和秩序的。
- 已繁不用饶新笋,纵碍何妨惜旧枝。:虽然已经长满了许多嫩笋(新笋),但不必担心,因为旧的树枝仍然可以给予庇护和支持。
- 风外清音闻曲阁,月中寒影下方池。:从外面可以听到风的声音,仿佛它在曲阁(一个建筑)中回荡;而月光映照在下方的池水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想公日在琅玕径,正是棠阴讼少时。:在某个地方,有条名为“琅玕径”的小道;在那里,树木的阴影下(棠阴)是最为宁静和宜人的,适合进行和平的商议(讼)。
- 赏析:
-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关系的诗。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追求自然美、尊重自然秩序的理念。
- “斤斧从来到此稀,为撩疏密绕藩篱。”这句诗表达了对自然未经过多人工干预状态的珍视。通过使用“斤斧”这一工具的象征,诗人强调了自然之美不需过多的干预和修饰。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 “已繁不用饶新笋,纵碍何妨惜旧枝。”这句诗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中新旧之间的平衡。即使是已经长得繁茂的植物(新笋),也无需过多地修剪,因为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保持生态的多样性和平衡。同时,对于旧树枝的保护也同样重要,它们提供了遮阴和支撑的功能。
- “风外清音闻曲阁,月中寒影下方池。”这两句诗捕捉了自然界中的静谧美景。风吹过空旷的地方,发出清脆的声音,仿佛在曲阁中回响;而在夜晚,月光洒在下方的池塘上,形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这不仅是对美的描绘,也传达了一种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 “想公日在琅玕径,正是棠阴讼少时。”最后这两句诗则将自然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想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想公日”),漫步在被称为“琅玕径”的小径上,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棠阴),这样的场景无疑是最适宜进行和平商议的。这里的“讼少时”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达成共识,减少争端。
《和吴龙图韵五首·二色芙蓉》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体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和谐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