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冈压泾湄,于此聚众首。
其间石屋露,远视若呀口。
林端蹑縆上,却入势愈斗。
围空竖古壁,阔可百人受。
洪钟谁倒仰,巨瓮忽侧剖。
层岩寒泉飞,绝巘怪树走。
阴风喜复怒,野雾吞且呕。
晴岚逼衣襟,欲住不得久。
尝闻耕者说,自昔藏蚴蟉。
当年救旱事,有记刻不朽。
近岁灵恐歇,百祷无一偶。
至今闾里人,不复来奠酒。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嘉祐的作品,全诗共四句。下面是对其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第一句:“群冈压泾湄,于此聚众首。”

  • “群冈”:形容多山的地势。
  • “压”:覆盖、占据的意思。
  • “泾”:指泾河,古河流名。
  • “湄”:河边的意思。
  • “于此聚众首”:在这里聚集了众多的人。

第二句:“其间石屋露,远视若呀口。”

  • “石屋”:指山中的石头房屋。
  • “露”:显露出来。
  • “呀口”:类似大嘴的形状。
  • “远视若呀口”:从远处看就像一张大嘴一样。

第三句:“林端蹑縆上,却入势愈斗。”

  • “林端”:山边的树木。
  • “蹑縆上”:攀爬而上。
  • “势愈斗”:形势更加激烈。

第四句:“围空竖古壁,阔可百人受。”

  • “围空”:四周空旷的空间。
  • “竖”:竖立。
  • “古壁”:古老的墙壁。
  • “阔可百人受”:宽阔得可以容纳上百人。

第五句:“洪钟谁倒仰,巨瓮忽侧剖。”

  • “洪钟”:巨大而深沉的钟声。
  • “谁倒仰”:谁能够倒着仰望它。
  • “巨瓮忽侧剖”:巨大的瓮突然倾斜并破裂。
  • 这两句描述了声音的巨大与突然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第六句:“层岩寒泉飞,绝巘怪树走。”

  • “层岩”:层层叠叠的山岩。
  • “寒泉飞”:冷冽的泉水飞溅。
  • “绝巘”:极高的山峰。
  • “怪树走”:奇特的树木快速移动。
  • 这两句描绘了山间景色的变幻莫测和生动活泼。

第七句:“阴风喜复怒,野雾吞且呕。”

  • “阴风”:阴暗的风。
  • “喜复怒”:时而喜悦时而愤怒。
  • “野雾吞且呕”:野雾如同在吞噬和吐出一样。
  • 这两句表达了大自然的多变与神秘。

第八句:“晴岚逼衣襟,欲住不得久。”

  • “晴岚”:晴朗时的山岚。
  • “逼衣襟”:接近衣服。
  • “欲住不得久”:尽管想要停留,却无法长久。
  •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短暂的美好时光即将结束的感觉。

第九句:“尝闻耕者说,自昔藏蚴蟉。”

  • “尝闻”:曾经听说或听闻过。
  • “耕者”:耕作的人。
  • “自昔”:自古以来。
  • “藏蚴蟉”:隐藏在洞穴中。
  • 这一句表达了对农耕历史和传统的怀念。

第十句:“当年救旱事,有记刻不朽。”

  • “当年”:过去的某个时期。
  • “救旱”:防止干旱灾害。
  • “有记刻不朽”:留下了不朽的记录。
  • 这两句回顾了过去为了防灾减灾所做的努力,强调了这些努力的重要性和持久影响。

第十一句:“近岁灵恐歇,百祷无一偶。”

  • “近岁”:最近几年。
  • “灵恐歇”:神灵的庇护停止了。
  • “百祷无一偶”:一百次祈祷都没有得到回应。
  • 这两句反映了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减少,以及人们对未来的担忧。

第十二句:“至今闾里人,不复来奠酒。”

  • “至今”:到现在。
  • “闾里人”:居住在乡村的人们。
  • “不复来奠酒”:不再有人前来祭拜或献酒。
  • 这一句表达了人们信仰的减弱和社区凝聚力的流失。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事件,展现了一个古老山村的变迁。诗人通过对山川、林木、风雨等自然元素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同时,诗人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表达了对这个村庄未来命运的忧虑和关注。整体来看,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