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初已来治蜀者,处置尽自乖崖公。
当时奏使便宜敕,不与天下州府同。
行之已及八十载,奸宄消伏谁之功。
因循至此渐抏敝,有未晓者时相攻。
鞭笞小罪亦检察,不许略出常科中。
下民知之颇不惧,州县往往藏群凶。
侧身敛足未动者,实以累朝恩泽隆。
公之初来蜀人喜,慈爱旧熟民情通。
众心欢然耻犯法,救药浮薄归醇醲。
尽将约束付僚吏,兴起学校还文翁。
二年美化极沾洽,远近循服如偃风。
上将归公问谁代,当使间作如笙镛。
遂求元老得青社,其人廊庙之宗工。
往年镇抚有异绩,大旆再遣来于东。
公今与之合符去,到必奉诏参夔龙。
大资旧德固无虑,剖判自出其心胸。
所忧厥后嗣之者,忠定良法还如空。
养顽活狡作渊薮,不免剪殄烦兴戎。
同之愤懑久填臆,言贱不得通九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共八句,每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情感。
第一句:“国初已来治蜀者,处置尽自乖崖公。” 这句话意味着自从宋朝建立以来,治理四川的人都是张乖崖(张浚)公。这里用“乖崖”来指代张浚,暗示了张浚在治理四川方面的卓越成就。
第二句:“当时奏使便宜敕,不与天下州府同。”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的诏令允许地方官员根据当地情况灵活处理,不受常规规定的限制。这反映了张浚对于地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和尊重,也体现了他在治理四川时的独特风格。
第三句:“行之已及八十载,奸宄消伏谁之功。” 这句话表达了对张浚在治理四川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赞扬。这里的“奸宄”指的是犯罪之人,而“消伏”则意味着消除或制服。这一句话强调了张浚在治理四川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所取得的成果。
接下来的四句分别描述了张浚在治理四川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第四句:“因循至此渐抏敝,有未晓者时相攻。” 这句话表示,由于长时间的沿袭旧制,导致治理四川的方式已经变得陈旧和落后,而一些不理解的人则时常提出批评和攻击。这表明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改革和创新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第五、六两句:“鞭笞小罪亦检察,不许略出常科中。” 这句话强调了对犯罪者的严格惩处和对法律的严格遵守。这是张浚在治理四川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他所倡导的法治精神的体现。
第七、八句:“下民知之颇不惧,州县往往藏群凶。” 这句话反映了张浚在治理四川时所采取的措施的成效。他知道如何让百姓明白他的用心,也知道如何让官员们遵守规则。这也表明了张浚对百姓的了解和对治理方法的选择。
最后一联是全诗的总结:“侧身敛足未动者,实以累朝恩泽隆。” 这是一句充满感慨的话,意思是那些保持低调行事的人,其实是受到了国家长期的恩惠。这也是对张浚的一种赞美和敬意。
这首诗通过对张浚治理四川的描述,展现了他在治理方面的智慧和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