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村舂急,归鸦半暝烟。
断厓留宿雨,野水没春田。
昨梦山须记,幽情鸟不传。
也知晴更好,草木已争妍。

道中连雨

【注释】:道,指山间小路。道中连雨,指山路上连续下着细雨。 老屋村,地名,在今安徽歙县西南。舂,捣米石臼。急,急促。 归鸦半暝烟,归巢的乌鸦一半天就昏暗了。暝,日偏西时,黄昏的意思。 断厓(yái崖)留宿雨,陡峭的山崖上还留着昨夜的雨水。 野水没春田,田野上的水流淹没了春天的田地。 昨梦山须记,前一夜梦见山一定要记住。 幽情鸟不传,我的深情却无法向鸟儿倾诉。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元代至正三年(1343)游徽州时所作。诗人从徽州出发,沿着山道行进,一路风雨兼程,行至黄山脚下,才见“老屋村舂急”。这里写的是山路上的连雨和急风。“归巢”二句,写雨过天晴后,归巢的乌鸦已经黄昏,而诗人还在继续前行。“断厓”三句,写诗人在山崖上住宿,夜深时,还留有昨夜的雨水;第二天一早,又看到被雨水淹没的春天的原野。“宿雨”与“没春田”,都是描写雨势之猛。“昨梦”二句,是说昨天夜里梦见要记取山景,但醒来之后,只能空怀梦想,不能把梦中所见告诉别人;而自己内心的幽情,又不能向鸟儿倾诉,只能让它们飞去。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心情。“也知”二句,诗人知道晴好之日,景色更为美好,草木都争先恐后地竞相开放。这是诗人在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黄山脚下后,见到雨过天晴、万物复苏的情景时的感受。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清丽,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译文:

山道上连续下雨,老屋村里舂米的石头被打得非常急促。归巢的乌鸦一半天就昏暗了。陡峭的山崖上还留着昨夜的雨水,早晨一看,田野上的水流淹没了春天的田地。前一夜梦见山上一定要记住,醒来后只能空怀梦想。我的深情却无法向鸟儿倾诉,只能让它们飞去。也知晴天更好,草木已争先恐后地竞相开放。

赏析:

此诗是元代诗人汪元量出使金朝途中所作的一首纪游诗。诗人在《题画》诗中有句云:“平生万里心,临别一沾巾。”可知此诗作于他离开南宋入元之际。此诗以“连雨”“归燕”“宿雨”、“断岸”、“野水”、“归巢”、“宿雨”、“断涯”、“野水”、“归巢”、“宿雨”、“宿雨”等一连串的自然景物为线索,勾画出一幅幅动人的山水画卷。诗人以“道中连雨”开篇,描绘了山道上连绵不断的春雨景象;“老屋村舂急”,则写出了山村中人们急于出行赶路的情状;“归巢的乌鸦一半天就昏暗了”一句,既写了归巢的鸦群,又写出了天色将晚、行人将归的情景;“宿雨”两句,写出了雨势之大,以至于连山崖上的宿雨都没有完全冲走;“野水”二句,则进一步写出了春雨过后,田野里的积水之丰,以及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诗句,不仅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幅春雨图,而且表现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人笔锋一转,由眼前的景物转向内心世界。“昨梦山须记”一句,表明诗人此行的目的是要登临名山大川,领略其壮美风光;而当他真正站在山巅时,却发现自己所想的一切都只是梦幻一般的美好。因此,诗人不禁感叹道:“幽情鸟不传”,只有那山林间的飞鸟才能理解诗人心中的幽情。这一联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而且更突出地表现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诗人笔锋再次回到眼前景物上。“也知晴更好”,表明诗人认为雨后的晴空更加美丽;“草木已争妍”,则写出了雨后春天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而且更寄寓了诗人对于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美好祝愿。

此诗通过描绘山水之美、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人生理想等方面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全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优美动人,堪称元曲中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