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中间一叶舟,与鸥等是此生浮。
江淮千里水天碧,南北六朝烟树愁。
浪挟禹功吞巨海,寺骑娲石碍中流。
渔蓑不涉兴亡事,自醉自醒今白头。
【注释】
天地中间一叶舟:指船在水面上漂浮的形态,如树叶般轻盈。
与鸥等是此生浮:意思是说,自己和鸥鸟一样,在这大地上飘荡,没有固定归宿。此生浮,指漂泊不定的生活。
江淮千里水天碧:指江南、江北地区,长江、淮河一带的辽阔水域,水天一色。
浪挟禹功吞巨海:意思是说江面上波浪滚滚,挟带着大禹治水时的力量,吞噬着巨大的海水。浪挟,形容波浪汹涌澎湃。吞巨海,指江水浩渺广阔,好像要把大海吞噬进去一样。
寺骑娲石碍中流:意思是说寺庙建在高高的山崖上,挡住了江水流经的道路。骑,乘、架、靠的意思。娲石,指传说中的补天石——五彩石。
渔蓑不涉兴亡事:意思是说我像渔民一样穿着蓑衣,并不去关心国家大事,也不去思考个人的命运和前途。蓑,用草或麻编织成的雨衣,用来防雨。涉,干预、参与。这句是说,我像渔民一样的过着简朴的生活,对世事并不过于关心。
自醉自醒今白头:意思是说,我自娱自乐,自得其乐,到现在头发都白了。自醉,意思是说自己沉醉于其中,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醒,意思是说自己也清醒过来,知道自己的处境。这句是说,我沉迷于自己的快乐之中,直到头发都白了才醒悟。
【赏析】
《瓜洲晚渡》是一首纪行抒怀诗,诗人以舟行瓜洲为线索,描绘出一幅江山胜景图。首联写舟行之轻,意在表现诗人超然物外、无羁无绊的精神境界,颈联写舟行的险,旨在突出大江的雄浑壮阔之势;颔联写舟行之广,意在表现江山之美,令人赏心悦目;尾联写舟行的险,旨在突出大江的险要之势。
这首诗是诗人在晚年所作,当时他已年逾古稀。由于国难当头,诗人忧心忡忡,心情十分抑郁。而诗人又不愿过那种“身名俱泰”的生活,于是便选择了一条隐居江湖的道路。这首诗就是诗人隐居后的一次江行所见所感的记录。
诗的开头两句:“天地中间一叶舟,与鸥等是此生浮”,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整首诗歌意境的基础。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在天地间就像一片树叶一样漂浮,我与鸥鸟一样在天地间飘荡,这是我这一生的写照。“天地中间一叶舟”,是诗人眼中所看到的天地之间的景色,也是诗人心中的心境。“与鸥等是此生浮”,则是诗人心中的感受,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鸥鸟一样,在天地间自由地飞翔,没有什么牵挂,也没有什么忧愁。这种感受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无奈。
第三句:“江淮千里水天碧”,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江山美景。这句的意思是说江淮地区的江河千里流淌,水天一色,一片碧绿。这两句是写诗人在大江之上看到的景色,同时也是诗人心中的感受。
第四句:“南北六朝烟树愁”,则转向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描述。这句的意思是说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沧桑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伤感和遗憾,如同烟雾缭绕的树木一样让人感到悲伤。这一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也是他对历史的一种反思和感慨。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描写江上的景色和气氛。“浪挟禹功吞巨海”,“吞巨海”形容江水浩渺广大,好像要把大海吞噬进去一样。这句话是写江上的景色和气氛的,也是诗人心中的感受。“寺骑娲石碍中流”,“骑”字在这里有夹持的意思,“娲石”是指传说中的补天石——五彩石。这句话是写江中的景色和气氛的,也是诗人心中的感受。
最后两句:“渔蓑不涉兴亡事,自醉自醒今白头”,则是写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句的意思是说,我像渔民一样穿着蓑衣,并不去关心国家大事,也不去思考个人的命运和前途。“自醉自醒今白头”,则是写诗人内心的感受和经历。这句话是写诗人内心的体验和感悟的,也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总结和反思。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江上看到的景色和感受到的气氛,以及他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展现了他超然物外、无羁无绊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