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崖不惯大官肉,雪屋为出斋房芝。
山灵颇怜世味薄,风格略与诗情宜。
菘膰何但退三舍,蕨拳恨不同一时。
自寻堕樵了幽寂,岂料枯蘖能神奇。
群仙餐霞吸沆瀣,豪贵蒸乳盛琉璃。
砖炉石鼎煮飞瀑,此妙勿令渠辈知。
【注释】次韵采菌:即“次韵”的诗,以采摘香菇为题材。大官肉:指肥腻的肉类。斋房芝:指用芝草做的食品。山灵:指山中的神灵或自然之神。世味薄:世间人情淡薄。风格略与诗情宜:意指诗歌的风格应与之相适应。菘膰(shūn):萝卜。蕨拳:指蕨类植物的根茎。堕樵了幽寂:意为放下锄头后感到一种宁静。枯蘖:指干枯的树桩。能神奇:意指能发挥出神奇的作用。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秋天采摘香菇时写的一首七绝。首句写秋崖不惯大官肉;次句写雪屋为出斋房芝;第三句写山灵颇怜世味薄;第四句写风格略与诗情宜;第五句写菘膰(即萝卜)何但退三舍;第六句写蕨拳恨不同一时;末句写自寻堕樵了幽寂。全诗语言简练,意境幽美,富有哲理。
首句写秋崖不惯大官肉,意思是说秋天的山林里,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也用不着去享受什么大官的待遇。这里运用比喻,把大官比作山里的野兽,把大官所享用的肥腻的肉类比喻成山林里难以忍受的异味。这一句是全诗的起兴之笔,它既点出了诗人此行的目的,也为下面的描写奠定了基调。
第二句写雪屋为出斋房芝,意思是说诗人来到山中,是为了采集灵芝,准备做成美味佳肴。这里的“斋房”是指山中的一间小屋,用来储存采集到的各种药材和食材,而“芝”则是灵芝的一种,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品质。这一句既交代了诗人此行的具体活动,又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第三句写山灵颇怜世味薄,意思是说山中的神灵对世人的世俗生活并不感兴趣,而是更喜欢清静淡泊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怜”,是同情的意思;“世味薄”,指的是人间的繁华富贵已经逐渐消失殆尽,只剩下一些琐碎的俗事而已。这一句既表达了山中神灵的生活状态,也暗示了诗人对此的看法。
第四句写风格略与诗情宜,意思是说诗人在采集香菇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诗意,因此觉得这样的风格与自己的诗歌相得益彰。这里的“诗情”,指的是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而“风格”,则是指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这一句既是对前面的总结,也是对自己诗歌创作的期许。
第五句写菘膰何但退三舍,意思是说萝卜虽然只是一种普通的蔬菜,但它却有着独特的味道,足以让人们退避三舍。这里的“退三舍”,是一种古代的礼仪用语,表示尊敬和客气。这一句子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萝卜的可口之处,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平凡事物的欣赏之情。
第六句写蕨拳恨不同一时,意思是说蕨类植物的根茎虽然微不足道,但却能够长出茂盛的叶子,让人惊叹不已。这里的“拳”指的是蕨类的地下茎,而“恨不同一时”则是说它们的生长过程和结果都有所不同,但都是值得称赞的。这一句子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之处,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力量的赞叹。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作者的感慨之辞。首句写自寻堕樵了幽寂,意指诗人放下手中的工作后感到了一种宁静和满足;次句写岂料枯蘖能神奇,意指诗人没想到这些看似平凡的材料竟然有如此神奇的作用;末句写群仙餐霞吸沆瀣,豪贵蒸乳盛琉璃,意思是说仙人们正在享受着云霞的美丽和甘露的甘甜,而权贵们则正在品尝着醇厚的乳汁和晶莹剔透的琉璃制品。这一部分既展示了诗人对仙人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自己对权贵生活的不屑一顾。
这首诗通过对秋崖、雪屋、山灵等意象的精心刻画,以及对菘膰、蕨拳等平凡事物的赞美,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自然风光画卷。同时,诗人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和赏析,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