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声昨夜响萧萧,逗晓阶庭亦已消。
残腊距春无几日,一年飞雪只今朝。
微阳欲动梅惊萼,馀润才沾麦放苗。
天意未能违物意,漫留残白占山腰。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作多反映现实社会,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深沉,风格清新豪放。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甲午春前得雪 —— 在甲申年春天之前就下了一场雪。

寒声昨夜响萧萧,逗晓阶庭亦已消。 —— 昨天晚上寒冷的声音响了一夜,直到清晨才消失。

残腊距春无几日,一年飞雪只今朝。 —— 距离年末还有不多的时间,但今年的第一场雪已经来临。

微阳欲动梅惊萼,馀润才沾麦放苗。 —— 阳光初升的时候,梅花因为寒冷而颤抖,麦田刚刚接受到雨水滋润,开始发芽生根。

天意未能违物意,漫留残白占山腰。 —— 大自然的变化虽然不能违背人的主观意愿,但是仍然留下了一些积雪,覆盖在山腰上。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冬去春来时自然界的变化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首联“寒声昨夜响萧萧,逗晓阶庭亦已消”描绘了夜晚寒冷的声音一直持续到清晨,直至庭院中的积雪消融的情景。颔联“残腊距春无几日,一年飞雪只今朝”则是说距离春节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而今年的雪却在今天降临了。这两联通过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无情变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的期待。

颈联“微阳欲动梅惊萼,馀润才沾麦放苗”则转向描写了春天的景象。阳光初露,梅花因为感受到了温暖而颤抖,而麦田也在雨水中逐渐恢复了活力。这里既有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也有对自然界循环往复规律的感叹。尾联“天意未能违物意,漫留残白占山腰”更是点出了尽管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但人类的愿望与自然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那些未完全融化的雪依然静静地躺在山上。这里的雪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无法抗拒的命运或者无常的人生。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思考。通过对季节更替的观察,诗人不仅记录了时间的痕迹,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