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堂深深闪灯烛,群奴鼾眠声动屋。
豆肥草软马亦便,嚼美只如蚕上簇。
天事由来不可量,初更月出星煌煌。
须臾变作霏霏雨,客枕不眠知夜长。

【注释】

空堂:空荡荡的大厅。深深:深远的样子。闪:指灯光闪烁不定。灯烛:指蜡烛。群奴:众多仆人。鼾(hān)眠:熟睡,打呼噜。动屋:使房屋震动。豆肥草软:形容草本茂盛。马亦便:马也便于休息。嚼美只如蚕:比喻马吃食时安静。初更月出星煌煌:天刚亮的时候,月色明亮。须臾:很快。变作霏霏雨:不久就下起了细雨。霏霏:纷纷落下的样子。客枕不眠知夜长:客人枕着被子睡不着觉。知:知道。夜长:夜晚很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驿馆中写所见所闻的。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驿馆内的情景。后两句写天将明,雨将至,而客旅无眠之愁。

开头一句,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空堂深深闪灯烛”,一个“空”字把驿馆的冷落、寂寥、冷清的气氛写得活灵活现;一个“深”字又把驿馆的长廊、厅宇、院落、楼阁都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使人感到既空旷又幽静。“群奴”,指的是那些服侍主人的仆人,他们或站岗放哨,或端茶送水,或打扫卫生,为使宾客住得舒适,忙个不停。然而他们的活动却丝毫未影响到主人酣睡,这就从侧面突出了“空堂深深”这一特点。“闪”字用得十分传神,不仅写出了灯光摇曳不定的情态,而且通过光与影的交错,表现出环境的幽冷,烘托出一种孤独感。

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正在酣睡的主人。“群奴鼾眠声动屋”,这是全诗最富有生气的部分。它以动态描写来表现静态,从而生动地写出了主人的酣睡情景:一群仆人在酣睡,鼾声此起彼伏,震得整个屋子都在微微颤抖。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描绘鼾声的特点,而是通过“动屋”这个动作,暗示出了鼾声的响度之大,以致于连房梁都为之震动。这既显示了仆人们的困乏,也反衬出自己的清闲和孤寂。

第三句紧接前二句,写“豆肥草软马亦便”。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写景,而是通过对马的刻画来间接地表现环境的优美:绿茵之上,牧草肥嫩柔软;马儿也得以休息,显得格外安适,甚至可以说是“便当”。这样,“豆肥草软”就成了“马亦便”的陪衬,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生机盎然、恬静优美的图画。

最后两句,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天气变化,引出了第四句:“嚼美只如蚕上簇”。这里,诗人巧妙地用比喻来写马的吃食情况:“只如蚕”,说明其吃食很安静,很细致。“上簇”,指马儿吃饱后安静地躺着,头颈似簇成团状。“初更月出星煌煌”,诗人进一步渲染了夜幕降临时的宁静氛围,同时交代出时间的推移,为后文写雨做好了铺垫。

“须臾变作霏霏雨”一句,诗人又陡然转折,写即将到来的风雨。“须臾”二字,既表明了风雨来临的速度之快,又暗示了风雨来得突然,给人措手不及之感。“变作”一词则将风雨拟人化了,使它们仿佛有了感情,能自主地变幻莫测。“霏霏”,即小雨连绵不断的样子。这句诗承上启下,由“初更月出星煌煌”过渡到“须臾变作霏霏雨”,“变”字更是点明了时间的推移,为下文写雨景作了铺垫。

最后三句,诗人笔锋一转,写雨中之景。“客枕不眠知夜长”,诗人由对风雨的想象,自然地过渡到自己的感受上来,他看到外面风狂雨骤,不禁感叹自己的处境之苦:因为身在外地,不能按时归家过节,只能独自忍受着这漫长的黑夜。“知”字既写出了诗人的感慨,又照应了前面所写的“初更月出星煌煌”以及“须臾变作霏霏雨”,使诗句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构思巧妙,别具匠心。全诗紧紧围绕“客枕不眠”这一中心事件铺展笔墨,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寂寞和思乡之情。这种构思方式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又使得诗歌内容更加含蓄隽永。

语言简练精粹,富有诗意。全诗共八句,每句话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特别是“群奴鼾眠声动屋”、“马亦便”等句子,更是简洁明快,富有韵味;同时,这些句子又不失典雅华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

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如“豆肥草软马亦便”、“初更月出星煌煌”等句子,都成功地运用了修辞手法,使得景物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此外,还有一些句子还采用了对偶、排比等手法,使得诗歌结构更加严密,节奏更加鲜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